搜索
首页 作者

《西园十咏·乔楠亭》

古木西园胜,亭延上客过。
色无花卉妒,坚为雪霜多。
干育千年秀,根含一气和。
明堂求厚栋,可得老岩阿。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木园中的亭台和周围的环境,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欣赏之情。 首句“古木西园胜”,点明古木园中的西园亭台的特点,给人以美好的印象。这里的“古木”意味着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大树,为亭台提供了古朴幽雅的环境,“西园”则是指亭台的位置,位于园的西边,周围环境优美。 “亭延上客过”一句,描绘了亭台的延伸和周围景色的美丽,吸引了客人前来观赏。这里的“亭延”形象地描绘了亭台的延伸和周围景色的美丽,“上客”则是指前来观赏的客人。 “色无花卉妒,坚为雪霜多”两句,表达了对亭台周围景色美艳的赞美,同时突出了自然环境对亭台的保护作用。这里的“色无花卉妒”用比喻的手法,将亭台周围的景色比作花卉,赞叹其美丽无人能及,同时暗示了自然环境的保护作用,“坚为雪霜多”则强调了环境对亭台的保护,使亭台能在严寒的冬天中保持其美丽的形象。 “干育千年秀,根含一气和”两句,表达了对古木的赞美,同时也强调了它们对亭台的保护作用。这里的“干育千年秀”用比喻的手法,将古木比作千年之秀,突出了它们的古老和生命力之强,“根含一气和”则强调了古木根系对土壤中水气的吸收和保持,对亭台的保护作用。 最后两句“明堂求厚栋,可得老岩阿”,表达了作者对能够像古木一样扎根于岩壁的栋梁之材的向往之情。这里的“明堂”是指朝廷,“厚栋”则是指高大坚固的栋梁之材,作者通过这样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能够像古木一样扎根于岩壁的栋梁之材的向往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古木园中的亭台和周围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栋梁之材的向往之情。语言优美,意象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西园十咏·乔楠亭》是宋朝诗人吴中复的诗作**。要探究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首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诗人背景**:吴中复是宋朝的诗人,他的诗歌风格和内容往往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和个人经历的影响。 2. **诗歌标题与内容**:《西园十咏·乔楠亭》这个标题提到了“西园”和“乔楠亭”,这表明诗歌描述的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地点或景物。 3. **历史背景**: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文化繁荣,诗歌作为当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往往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诗人的情感。 具体到《西园十咏·乔楠亭》这首诗,目前并没有详细的背景资料。但可以推测,诗人可能是游览西园时,被乔楠亭的景色所吸引,从而创作了这首诗。同时,诗歌也可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或是对生活、人生的某种感慨。 综上所述,虽然具体创作背景不详,但可以从诗歌内容和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中,探究和揣摩诗人的心境和情感。
诗词关键字: 明堂 古木 花卉
相关诗词
  • 1
    [唐]
    其一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胡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 2
    [唐]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 3
    [唐]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入闲易有芳时恨,地胜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