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承谏议》
瘴雾日消岚气静,飓风朝息海波闲。 安期尝饵菖蒲在,马援应无薏苡还。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山川风物的赞美和感慨。
首句“瘴雾日消岚气静”描绘了瘴雾消散,山岚静谧的景象,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体现出山川的美丽和魅力。
“飓风朝息海波闲”则进一步描绘了海面平静的景象,飓风消散,海波闲适,表现出大海的宽广和宁静,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与美丽。
“安期尝饵菖蒲在,马援应无薏苡还”两句则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感慨。安期是传说中的仙人,菖蒲是仙人的灵草,作者在这里暗示安期曾食用菖蒲,表现出对仙人的敬仰和向往。而马援是历史人物,薏苡是马援带回的南方植物,但作者却说“应无薏苡还”,暗示马援并未带回薏苡,可能暗示马援并未到过南方,或者并未在意薏苡这种植物。这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思考和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山川风物的赞美和历史人物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思考,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山水诗。
|
创作背景
《和承谏议》这首诗是宋朝诗人吴中复所作,其创作背景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社会环境:宋朝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诗词作为当时的主要文学表现形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崇。同时,宋朝也是一个政治风云变幻的时代,各种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也时常在诗词中得以体现。
2. 个人经历:吴中复本人具有丰富的从政经历,对政治斗争和社会矛盾有深刻的理解和感受。他的诗词作品往往能够反映出他对时事的看法和感受。
3. 创作动机:这首诗的具体创作动机可能包括表达对某件事或某个人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描绘生活景象等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推测,《和承谏议》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吴中复的个人经历以及他的创作动机等因素有关。具体的创作背景还需要结合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生平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关诗词
-
自度无能处世间,经冬经夏掩柴关。
青云路稳无功上,翠竹丛疏有分闲。
犹许艳花酬素志,更将佳酒发酡颜。
年来老态非常甚,长惧英才未易攀。
-
千载初平庆未穷,本支今复见仙翁。
当年郜鼎争尤力,此日于门报已隆。
政尚宽和承祖烈,量涵清浊称家风。
赐金增秩知非晚,行看丝纶下禁中。
-
北斗城南太乙祠,羽人多著九霞衣。
竹宫肃穆珠旒拜,华表飘颻鹤驭归。
绕殿步虚幢影密,登台酌献珮声微。
質明礼毕还台去,厩马翩翩速似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