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谿泛舟寻方崖士玄》
身行沙岸曲,隐见远人村。 初罢桃溪雨,寒山响翠繁。 薄云凝遐思,微风吹古原。 登稼已云乐,欣欣田父言。 予心亦何事,访旧试寻源。 |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山水田园诗。首先,诗人描绘了一幅生动逼真的山水田园画面:沙岸弯曲,远处的村庄若隐若现,雨后的桃溪潺潺流动,山间的翠树在寒山之巅发出繁响,广阔的原野被薄云笼罩,微风吹过古原,诗人心中不禁产生了遐思。
诗中的“登稼已云乐,欣欣田父言”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赞赏。他听闻农民们欢乐的声音,也感受到了他们的喜悦和满足。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普通百姓的关心和尊重,也表现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予心亦何事,访旧试寻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内心独白。他问自己:我的内心还有什么烦恼和忧虑呢?我想要去寻找旧时的朋友和故人,去探寻这美丽田园的源头。这两句诗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同时也暗示了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山水田园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尊重。同时,诗中也表达了诗人对普通百姓的关心和尊重,以及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未来的期待。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充满着情感和哲理的佳作,它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也让人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
创作背景
《桃谿泛舟寻方崖士玄》是明朝马治所作的一首诗。要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 **作者马治**:马治是明朝的文学家,他的文学创作往往反映了对自然与人文的关心。他可能通过这首诗来表达对自然景色的赞美,或者通过描绘桃谿泛舟的场景来展现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2. **标题与内容**:标题中的“桃谿泛舟”描述了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地方泛舟的场景,而“寻方崖士玄”可能暗示了寻找一位隐居在方崖的名士或者朋友。这可能反映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对人文交往的向往。
3. **明朝的社会背景**:明朝时期,文学创作繁荣,很多文人雅士通过诗歌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赞美。这首诗可能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推测,《桃谿泛舟寻方崖士玄》的创作背景可能是马治在桃花盛开的溪边泛舟,寻找隐居在方崖的名士或朋友,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自然和人文的热爱与向往。
相关诗词
-
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
到洛阳,任城王薨。
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
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
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
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
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
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
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
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
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岗。
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
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
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
鸱枭鸣衡轭,豺
-
夕映翠山深,余晖在龙窟。
扁舟沧浪意,澹澹花影没。
西浮入天色,南望对云阙。
因忆莓苔峰,初阳濯玄发。
泉萝两幽映,松鹤间清越。
碧海莹子神,玉膏泽人骨。
忽然为枯木,微兴遂如兀。
应寂中有天,明心外无物。
环回从所泛,夜静犹不歇。
澹然意无限,身与波上月。
-
三峡七百里,唯言巫峡长。
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
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
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
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
美人今何在,灵芝徒有芳。
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