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过普宁寺》

偶扶藜杖过南津,野寺长桥发兴新。
暂就清溪照须鬓,不妨翠雾湿衣巾。
山萦细栈疑无路,树络崩崖不压人。
朝暮有程常卒卒,向因携酒上嶙峋。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生动景象和深沉内蕴的诗。诗人以藜杖扶行,过南津,入野寺,过长桥,一路上的景色激发了他新的兴致。清溪照须鬓,翠雾湿衣巾,这些细节描绘出生动的自然景象,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山萦细栈疑无路,树络崩崖不压人”这两句,以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山路的险峻和树木的繁茂。栈道蜿蜒在山间,让人疑无路可行,而树木蔓延生长,攀附着崩崖,却并不会压垮人。这些描绘既展现出自然的壮美,也表现出诗人的豪情壮志。 最后两句“朝暮有程常卒卒,向因携酒上嶙峋”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朝暮之间,行程匆匆,诗人因此携酒而上,高望远,欣赏自然美景,寻找内心的宁静和慰藉。这也反映了诗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求解脱和释放的心情。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生活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透露出对生活的无奈和哀愁
创作背景
《过普宁寺》是宋代的陆九渊在游历江南,途经普宁寺时所作的一首诗。普宁寺是一座佛教寺庙,位于江南风景秀丽之地,给陆九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赞美,同时也展示了他对佛教哲理的思考。该诗的创作背景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陆九渊对江南风光的热爱:作为一位文人,陆九渊对江南的秀美风光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游历江南时,被普宁寺所处的优美景色所吸引,产生了创作的冲动。 2. 对佛教文化的思考:陆九渊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学背景的学者,但他对佛教文化也颇有研究。在参观普宁寺时,他对佛教的教义和文化产生了更深的思考,这些思考也体现在他的诗中。 3. 表达人生哲理:陆九渊的诗往往寓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在《过普宁寺》中,他通过描绘寺庙和周围的景色,传达了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感悟。 综上所述,《过普宁寺》的创作背景主要源于陆九渊对江南风光的热爱、对佛教文化的思考以及他想要表达的人生哲理。
诗词关键字: 卒卒 不妨
相关诗词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