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房夜冷》
山冷没禁当,那堪更漏长。 寒欺秋后扇,风试夜来霜。 茭白心如墨,冬青子亦黄。 祗宜煨芋栗,啮引对缁郎。 |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描绘秋天寒冷景色的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鲜明的色彩,展现了秋天的萧瑟和寒冷,以及植物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季节转换的感慨。
首联“山冷没禁当,那堪更漏长”描绘了秋天的寒冷,山峰已经冷得无法抵挡,更何况更漏的声音在漫长的夜晚中回荡。这里通过“没禁当”和“那堪”两个词语,强调了秋天寒冷的程度。
颔联“寒欺秋后扇,风试夜来霜”进一步描绘了秋天的萧瑟,寒风欺负秋后的扇子,试探着夜晚的霜冻。这里的“欺”和“试”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秋天的风情。
颈联“茭白心如墨,冬青子亦黄”则通过描绘植物的变化,展现了秋天的特色。茭白的心变得像墨一样黑,冬青的果实也变得黄色。这里的“心如墨”和“子亦黄”,形象地表现了植物在秋天的变化。
尾联“祗宜煨芋栗,啮引对缁郎”则表达了诗人在这样的季节里,只适合煨着芋头和栗子,与僧人一起品味。这里的“祗宜”和“啮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生活的感受。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季节转换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秋天的特色和美好。
|
创作背景
《僧房夜冷》是宋朝诗人柴元彪的一首诗。诗歌的创作背景往往与诗人的生活经历、社会环境以及个人情感等因素密切相关。然而,由于历史记载的缺失,我们无法确定《僧房夜冷》的具体创作背景。但是,我们可以尝试从诗歌的内容和风格来推测一些可能的背景。
首先,诗歌的标题《僧房夜冷》给人一种寂静、冷清的感觉,这可能反映了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或者心境。僧房一般是僧侣修行的地方,夜晚的寂静和寒冷可能会引发诗人对人生、修行等问题的思考。
此外,柴元彪作为宋朝的诗人,他的创作可能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审美观念的影响。宋朝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形式,可能更加注重表现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综上所述,《僧房夜冷》的创作背景可能包括诗人所处的寂静冷清的环境、对人生修行的思考以及宋朝文化审美的影响。然而,这只是基于诗歌内容和风格的推测,具体创作背景仍需进一步的历史研究来确定。
相关诗词
-
夜报塞天同起云,凌晨玉叶遂翩纷。
无林不作银花影,有嶂皆成冰绮纹。
酒店旗飘近方见,僧房钟响远犹闻。
入关廿里原秋雨,南北寒暄一岭分。
-
僧房秋雨歇,愁卧夜更深。
欹枕闻鸿雁,回灯见竹林。
归萤入草尽,落月映窗沉。
拭泪无人觉,长谣向壁阴。
-
古寺春山青更妍,长松修竹翠含烟。
汲泉拟欲增茶兴,暂就僧房借榻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