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长安坝》

海宁州西来往频,长安坝上最伤春。
东风桃李非无主,归燕楼台不见人。
天末云帆随望远,雨余芳草唤愁新。
故乡门巷干戈底,越客相逢话是真。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情感色彩的诗,通过描述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时局的忧虑。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海宁州西来往频,长安坝上最伤春。”描绘了诗人在海宁州西部频繁来往,而在长安坝上,他感到了最深的春伤。这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引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颔联“东风桃李非无主,归燕楼台不见人。”中,诗人用桃李和归燕的形象来进一步描绘春天。桃李在东风中摇曳,并非没有主人;归燕在楼台之间飞翔,却不见人的踪影。这些形象既表现出春天的生机,又带着淡淡的忧伤。 颈联“天末云帆随望远,雨余芳草唤愁新。”在这里,诗人通过云帆和芳草的形象,进一步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和忧虑。云帆随着目光远去,仿佛在追寻着远方的故乡;雨后的芳草则唤起了新的愁绪。 尾联“故乡门巷干戈底,越客相逢话是真。”诗人通过描述故乡的门巷被战争所笼罩,表达了他对故乡和时局的深深忧虑。而与越地客人的相遇交谈,则使他更加确认了这一现实。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形象和情感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时局的忧虑。诗中的春天景象既美丽又带着忧伤,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创作背景
谢肃的《长安坝》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明代的社会环境以及作者的个人经历有关。明代社会动荡,战争频繁,人民流离失所。谢肃作为一位文人,深感这种社会现实对人民的苦难和生活的摧残。他在游历海宁州西部的长安坝时,见到了春风桃李、归燕楼台的景象,但同时也感受到了故乡门巷被战火所破坏的悲凉,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在诗中,谢肃借景抒情,通过描绘长安坝上的春色和归燕楼台的景象,表达了对故乡和人民的思念与关切之情。同时,他也通过写故乡门巷在干戈底下的荒凉破败,反映了明代社会动荡、战争频仍的现实,表达了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诗词关键字: 云帆 干戈 楼台
相关诗词
  • 1
    [宋]
    永夜恹恹欢意少。
    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
    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
    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
    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 2
    [唐]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 3
    [唐]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