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昭文馆陈学士》
秋深荒外客,独上望京台。 远信未封去,新鸿又见来。 地寒边树短,天静瘴云开。 无限心相向,南宫卧锦才。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意深厚的荒外旅客,孤独地登上望京台,遥望远方的场景。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家乡的思念。
首联“秋深荒外客,独上望京台。”明确交代了时间和地点,以及人物的身份和行动。深秋时节,诗人作为荒外之客,孤独地登上望京台,望向远方,营造出一种孤独、寂寥的氛围。
颔联“远信未封去,新鸿又见来。”通过“远信”和“新鸿”两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远信未封去”是说诗人还没有寄出家书,“新鸿又见来”则表明又到了鸿雁南飞的季节,诗人由此想到家乡。
颈联“地寒边树短,天静瘴云开。”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孤独、寂寥的氛围。“地寒边树短”描绘出荒凉的边地景象,“天静瘴云开”则表现出天气的静谧和瘴气的消散。
尾联“无限心相向,南宫卧锦才。”通过“无限心相向”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限思念和向往之情,“南宫卧锦才”则表明了诗人的才华和抱负。
整首诗意境深远,通过对深秋荒外景象的描绘和对家乡思念的表达,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才华抱负。同时,诗歌的韵律和用词也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
创作背景
《寄昭文馆陈学士》是宋朝诗人释惟凤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时代背景:宋朝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诗词作为当时的主要文化表现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社交场合。诗人释惟凤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时事、人生的看法和感情。
2. 人际交往背景:诗题中的“寄昭文馆陈学士”,说明这首诗是寄给昭文馆的陈学士的。陈学士可能是诗人的好友或者同僚,他们之间可能有着深厚的友情或者工作交往。
综上所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是诗人在某个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人际关系背景下,对陈学士表达的情感、思想或者祝愿。具体的创作背景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了解诗人的生平以及时代背景。
相关诗词
-
甲乙遇灾年,周隋送上弦。
妖星六丈出,沴气七重悬。
赤县空无主,苍生欲问天。
龟龙开宝命,云火昭灵庆。
万物睹真人,千秋逢圣政。
祖宗玄泽远,文武休光盛。
大号域中平,皇威天下惊。
参辰昭文物,宇宙浃声名。
汉后三章令,周王五伐兵。
匈奴穷地角,本自远正朔。
骄子起天街,由来亏礼乐。
一衣扫风雨,再战夷屯剥。
清明日月旦,萧索烟云涣。
寒暑既平分,阴阳复贞观。
惟神谐妙物,乃圣符幽赞。
下武发祯祥,平阶属会昌。
金泥封日观,璧水匝明堂。
业盛勋华德,兴包天地皇。
孝思义
-
忆昔僦居明德坊,官资俱是校书郎。
青衫共直昭文馆,白首同登政事堂。
佐国庙谟君已展,避贤荣路我犹妨。
主恩至重何时报,老眼相看泪两行。
-
白鹤高飞不逐群,嵇康琴酒鲍昭文。
此身未有栖归处,天下人间一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