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怀见吾》
立深苔履迹,夜已半秋声。 当此影孤候,能禁思独生? 灯骄萤火细,月借鹤衣明。 若乃西方住,西方风露清。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孤独、寂静的秋夜景象,表达了诗人独自面对自然,沉思默想的心境。
首联“立深苔履迹,夜已半秋声”中,诗人站在深苔上,留下的足迹与寂静的秋夜形成了对比。这里也借用了秋天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寂静且带有一丝凉意的氛围。
颔联“当此影孤候,能禁思独生?”在此孤独的影子下,诗人不禁开始独自思考。这里的“影孤”与“思独生”相互呼应,传达出诗人的孤独感。
颈联“灯骄萤火细,月借鹤衣明”描绘了灯光下的萤火虫和月光下的鹤羽,这些细节描绘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感,也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
尾联“若乃西方住,西方风露清”中,诗人假设自己住在西方,那里的风露更为清新。这一联充满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深思。
整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大自然的对话,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向往和深思。
|
创作背景
《秋夜怀见吾》是明代文人筠隐遂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秋夜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创作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季节背景:诗歌创作于秋季,秋季常常引发人们对时光流逝、友情和亲情的思念。因此,这首诗可能是在一个秋夜,作者思念友人见吾时所作。
2. 作者与友人的关系:筠隐遂与见吾之间可能有着深厚的友谊,但由于某种原因,他们不能相见。因此,在秋夜寂静之时,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难以抑制,从而创作了这首诗。
3. 社会背景:明代社会虽然繁荣,但文人常常受到政治斗争和官场浮沉的困扰。因此,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作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对真挚友情的珍视和思念。
综上所述,《秋夜怀见吾》的创作背景可能是作者在秋夜对深厚友谊的思念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相关诗词
-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
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
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
-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