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赠惠律大师》

秋是忆山日,禅窗露洒余。
几悬华顶梦,应寄沃洲书。
风月资吟笔,杉篁笼静居。
满城谁不重,见著紫衣初。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禅意和秋色的诗。首句“秋是忆山日”点明了时间和主题,即秋天是回忆山水的日子。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的深深向往和怀旧之情。“禅窗露洒余”一句则进一步将读者带入了宁静而深沉的禅境,窗上的露珠滴滴落下,让人感受到秋天的清晨宁静而湿润。 “几悬华顶梦,应寄沃洲书”这两句展示了诗人对山水的魂牵梦绕,几乎悬挂在华山顶,同时又想象着寄出的书信应该已经到达了沃洲。诗人的思绪仿佛随着秋风飘向了远方。 “风月资吟笔,杉篁笼静居”这两句则表现了诗人沉浸在自然之中,风月为他提供了吟诗的灵感,杉树和竹子的环绕使他的居所更加宁静。 最后两句“满城谁不重,见著紫衣初”则表现了诗人的名誉和地位,满城的人都重视他,看到他身着紫衣的样子。这也反映了诗人以山水为伴,以诗为心的生活方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尊重。 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禅境的向往和怀旧之情,同时也展示了诗人的才华和生活态度。诗人的情感细腻,语言生动,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秋天的气息和禅境的宁静。
创作背景
《赠惠律大师》是唐朝诗人刘昭禹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歌是为了赞美和颂扬惠律大师这位高僧而创作的。惠律大师是一位佛教界的知名人士,他的修行和品行都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尊敬。刘昭禹在诗歌中表达了对惠律大师的敬仰之情,描述了他清幽的生活环境和高尚的品格,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世俗纷扰的不满和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从诗歌中可以看出,刘昭禹对佛教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对僧人的修行和生活方式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刘昭禹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悟有关,也可能受到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和佛教思想的影响。
诗词关键字: 风月
相关诗词
  • 1
    [宋]
    高而无上,低而无下。
    上下三指,彼此七马。
    临济大师到此咬嚼不破,被黄蘖拄杖再三痛打。
  • 2
    [宋]
    我比丘某甲,今为傍生类。
    发佛大慈悲,忏彼六情根。
    无始业障海,眼根著诸色。
    耳界闻乱声,鼻染一切香。
    舌生诸恶刺,身如机关主。
    六贼游戏中,心想如猿猴,无有暂停时。
    如此等六法,名为六情根。
    一切业因缘,皆从妄想起。
    妄想如幻焰,亦若空中花。
    迷倒不觉知,为诸惑业缚。
    永堕三途界,没在众苦中。
    不闻正法音,何曾知忏悔。
    惟愿十方佛,菩萨众大师。
    慈力与冥加,令其知发露。
    无始一切恶,今日悉消除。
    毕故不造新,
  • 3
    [宋]
    暗喜莲峰作近邻,拨开云雾见师频。
    有时问个艰难字,便沐周旋说与人。
    唐李监应留后迹,汉蔡邕想是前身。
    堪嗟继踵无徒弟,笔法收藏在渭滨。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