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九首·云门放洞山三顿棒二首》
查渡湖南涉路歧,云门不惜两茎眉。 万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捞摝始应知。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穿越湖南路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于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
首句“查渡湖南涉路歧”交代了诗人行路的背景和路线,暗示着旅途的艰辛和不确定性。接着,“云门不惜两茎眉”用云门山的景色来衬托诗人的感慨,也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决心和态度。
“万古碧潭空界月”一句,描绘了碧潭和月亮的美景,用“万古”一词来表达这种美景的永恒不变。这里的景色美轮美奂,令人陶醉,也让人感受到自然的伟大和神秘。
最后一句“再三捞摝始应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人通过“再三捞摝”的形象比喻,强调了认识真理的艰难和不易,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思考,才能真正领悟人生的真谛。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美景和表达人生哲理,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思想深度,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审美享受和思考启示。
|
创作背景
《颂古九首·云门放洞山三顿棒二首》是宋代诗人释梵言所作的一组诗歌。这组诗的创作背景与佛教禅宗的思想和教义有关。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派别,强调通过顿悟和修行来达到开悟的境界。
在这组诗中,释梵言通过描述云门禅师对洞山禅师的三次棒喝,表达了禅宗中顿悟的过程和修行的艰辛。棒喝是禅宗中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通过强烈的刺激来唤醒学人的觉悟。
这组诗反映了宋代禅宗文化的特点和精神内涵,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和体悟。通过对禅宗故事的诗意表达,诗人传达了禅宗的思想精髓,也引发了人们对修行和顿悟的思考。
相关诗词
-
落日山水清,乱流鸣淙淙。
旧蒲雨抽节,新花水对窗。
溪中日已没,归鸟多为双。
杉松引直路,出谷临前湖。
洲渚晚色静,又观花与蒲。
入溪复登岭,草浅寒流速。
圆月明高峰,春山因独宿。
松阴澄初夜,曙色分远目。
日出城南隅,青青媚川陆。
乱花覆东郭,碧气销长林。
四郊一清影,千里归寸心。
前瞻王程促,却恋云门深。
毕景有余兴,到家弹玉琴。
-
舌头一脔肉,口唇两片皮。
其间无固必,分外莫猜疑。
赵州古佛,云门圣师,历历机头不挂丝。
自然桃李成蹊去,那是春风作意吹。
-
四时咸一德。
五气或同论。
犹吹凤凰管。
尚对梧桐园。
器圜居士厚。
位总配神尊。
始知今奏乐。
还用我云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