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说西方无量乐。 风林水鸟声交作。 法句时时相警觉。 贪嗔薄。 能教有学成无学。 不染六尘离五浊。 如蝉蛇去无明壳。 肯受涅*生死缚。 空捞摸。 语言文字皆糟粕。 |
| 这首诗充满了对解脱生死、超越尘世的向往和追求。它首先描绘了一个清净无染的西方世界,那里没有痛苦和烦恼,只有快乐和宁静。风林水鸟声交作,这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是对和谐生活的向往。 “法句时时相警觉,贪嗔薄。”这里,诗人似乎在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警醒自己,才能远离贪嗔之念,达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法句,在这里象征着智慧和教诲,时时相警觉,即时刻保持警醒,不断地反思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不染六尘离五浊,如蝉蜕壳去无明。”诗人以蝉喻人,比喻人超越生死轮回,达到无生无死的境界。五浊,指的是尘世的五种污垢,即贪欲、嗔恚、愚痴、傲慢和嫉妒等负面情绪。诗人希望人们能够远离这些负面情绪,达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肯受涅槃生死缚,语言文字皆糟粕。”诗人认为,涅槃是一种解脱生死的方法,而语言文字只是其中的工具。肯受涅槃生死缚,意味着人们要有决心接受涅槃的洗礼,超越生死轮回,达到永恒的解脱。诗人呼吁人们要抛弃语言文字的束缚,摆脱尘世的困扰,追求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解脱生死、超越尘世的向往和追求。它赞美了清净无染的西方世界,强调了心灵净化和升华的重要性,呼吁人们要抛弃语言文字的束缚,追求永恒的解脱。这首诗充满了哲理和智慧,值得我们深思和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