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缘於西蜀,非独游日本。 十方国土中,当头俱坐断。 |
| 官称文母俨如临,冰鉴何须清白箴。 学道正传蘧瑗脉,爱人默契武城心。 帘垂永昼流疏影,琴入薰风奏雅音。 芹泮未为无子羽,从知善教入人深。 |
| 名高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是碑。 大宋正传天子令,直教诸国竖降旗。 |
| 行脚祗参松源,早是信卜卖屋。 更说东山正传,大似老马嚼粟。 近人情,无面目,引得儿孙阿辘辘。 报恩尽力赞扬,也是鹭股割肉。 |
| 鸡足峰前,黄梅流口,逗到冷泉几制肘。 若谓凌霄非正传,毕竟衣法属谁手。 野犴吼,虚空昨夜翻筋斗。 |
| 云卧遗风仰正传,接人全在钁头边。 临机不用闲忉怛,自有春山蕨竖拳。 |
| 纷纷世态利为言,此道谁人识正传。 为已为人宜两尽,莫教渠笑舍其田。 |
| 校文常近日,赐宴忽升天。 酒正传杯至,饔人捧案前。 玉阶鸣溜水,清阁引归烟。 共惜芸香暮,春风几万年。 |
| 钟阜龙盘,石城虎踞。 牛首横前,方山傍住。 正传阁上一观,不觉双眉陟聚,秦淮一带西流去。 |
| 诗法究源委,今古有正传。 寥寥风骚后,谁定执此权。 杜韩到黄陈,刃藏牛无全。 愧我蟁负山,良夜卓两肩。 |
| 傍家觅佛,著相参禅。 何异钓鱼於山上,听水於炉边。 三冬今去一,眨眼过残年。 翻思少室庭前雪,惟有神光得正传。 |
| 正传国子先生印,远访松陵隐士庐。 二十四篇风月句,几千万卷圣贤书。 地偏自觉因人重,日涉从教与世疏。 已戒园丁多种菊,重来对菊脍鲈鱼。 |
| 今日雪飞六出,明夜月圆三五,梅腊正传芳。 恰值生申节,共献椒觞。 |
| 偏中正,正中偏。 正偏不及处,别是一壶天。 水澄澄,风细细,云澹澹,月娟娟。 金针兮纤纤,玉线兮绵绵。 以此续洞脉於既是微,以此大丹霞之正传。 作兴太白,特游戏之余焉。 今不在后,昔不在前。 光明藏中,初无间然,一杯粗茗一炉烟。 |
| ... 向来送我龙泉器,秋色新蔬恰相似。 且将濁酒慰营魂,多留几日论文字。 取诗须取杜正传,寻到岑参高适边。 转处正须宽一步,只今且向晚唐前。 |
| 三教正传,这蹊径、元来蓦直。 问老子机缄,至虚静极。 释氏性从空里悟,仲尼理自诚中人。 笄始初、立教派分三,其源一。 道玄关,常应物。 易幽微,须默识。 那禅宗奥旨,真空至寂。 刻刻兼持无间断,生生受用无休息。 便归根、复命体元虚,藏至密。 |
| ... 吁嗟旧存无二三,侧近所取不偿失。 因知嫉者岂轻易,敛尽浮华能就实。 趣入空玄须正传,趣得于心暗如漆。 搜剔造化鬼神凭,天孙云锦可织出。 客寄多时转萧瑟,趁取风寒写旷逸。 九江五峰金翠湿,风月悉归三寸笔。 |
| 东南仁气氲堪舆,武夷相望钟真儒。 考亭西山接伊洛,望庭坦荡除榛芜。 意一先生续正传,刚以直养轲其徒。 端平御史凛风节,历历抗疏诛奸谀。 爱君优国根性天,实与名称名非沾。 艺祖所谓社稷臣,四海欢呼登政途。 津梁善类植泰道,柱石明堂开远模。 丹心炳炳照白发,力扶国是消民瘉。 共期圣祉登嵩华,长使廊庙闻都俞。 黎元翘首望太平,愿斡... |
| 去圣既云远,至理日以冥。 言道指虚玄,语性杂精灵。 正传久芜没,异学得魁横。 卓哉周程张,磊隗三代英。 妙蕴发天地,微言昭日星。 后来紫阳翁,抑又集大成。 煌煌八书训。 凛凛万世程。 学者生此时,坦然有规绳。 但患舍康庄,自趋柴与荆。 张君江西来,颇尝得师承。 敝衣虽悬鹑,猛志欲掣鲸。 袖出文一编,其辞峻而清。 此士不易有... |
| 五夏登坛内殿师,水为心地玉为仪。 正传金粟如来偈,何用钱唐太守诗。 苦海出来应有路,灵山别后可无期。 他生莫忘今朝会,虚白亭中法乐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