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颂证道歌·证道歌》 不留丝发与人知,摩诃般若波罗蜜。

不留丝发与人知,摩诃般若波罗蜜。

意思:没有留下丝毫与人知道,摩诃般若波罗蜜。

出自作者[宋]释印肃的《颂证道歌·证道歌》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富有禅意的诗,作者通过描绘一种深远的禅修境界,表达了对慈悲和智慧的追求。 首句“何表无生慈忍力”中,“无生”指的是无生无灭、永恒不变的境界,这是佛教中常提到的概念。“慈忍力”则是指慈悲和忍耐的力量,这是修行者追求的内在品质。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慈悲和忍耐的追求,以及通过修行获得这种力量的决心。 第二句“洞庭撞倒虚空吃”中,“洞庭”指的是洞庭湖,湖面广阔,象征着广阔的天地。“虚空”则是指虚无、空无所有的境界,这里用来比喻修行者的内心世界。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在修行过程中,通过不断打破自我、超越自我,最终达到空无所有的境界,并享受其中的喜悦和满足。 第三句“不留丝发与人知”中,“丝发”是指极其微小的细节或变化,这里用来比喻修行者内心的微妙变化。“不留丝发与人知”表达了作者在修行过程中,不追求外在的认可和赞扬,而是专注于内在的自我成长和提升。 最后一句“摩诃般若波罗蜜”中,“摩诃”意为广大、宏大,“般若”意为智慧,“波罗蜜”意为到达彼岸,这里用来比喻修行者追求智慧和超越的境界。这句诗表达了作者通过修行获得智慧和超越自我,最终达到彼岸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描绘禅修的境界,表达了作者对慈悲、智慧和超越自我的追求,同时也提醒人们要注重内在的成长和提升,不要过于关注外在的评价和认可。这首诗充满了禅意和哲理,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何表无生慈忍力,洞庭撞倒虚空吃。
不留丝发与人知,摩诃般若波罗蜜。

关键词解释

  • 摩诃

    读音:mó hē

    繁体字:摩訶

    意思:(摩诃,摩诃)

     1.亦作“摩呵”。梵语的译音。有大、多、胜三义。
      ▶《翻译名义集•法宝众名》:“摩诃,此含三义,谓大、多、胜。”
      ▶《西游记》第七八回:

  • 波罗

    读音:bō luó

    繁体字:波羅

    英语:pineapple

    意思:(波罗,波罗)

     1.即虎。古代南诏语。
      ▶唐·赵叔达《星回节避风臺骠信命赋》诗:“法驾避星回,波罗毘勇猜。

  • 波罗蜜

    (1).亦作“ 波罗密 ”。梵语音译。意为到彼岸,即由此岸(生死岸)度人到彼岸(涅槃、寂灭)。《大智度论》卷十二:“此六波罗蜜,能令人渡慳贪等烦恼染著大海,到於彼岸,以是故名波罗蜜。”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殷中军 ﹞初视《维摩詰》,疑‘般若波罗密’太多,后见《小品》,恨此语少。” 刘孝标 注:“波罗密,此言到彼岸也。” 唐 牟融 《题山房壁》诗:“定处波罗蜜,须从物外
  • 丝发

    读音:sī fà

    繁体字:絲發

    英语:silky hair

    解释:1.如丝之发。 2.犹丝毫。形容细微。 3.指细微事物。

    详细释义:1.如丝的头发。形容头

  • 与人

    读音:yú rén

    繁体字:與人

    意思:(与人,与人)
    合乎民意取得人心。
      ▶《国语•越语下》:“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
      ▶韦昭注:“与人,取人之心也。”
      ▶《管子•形势》: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