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闻查建州陷贼寄钟郎中》 皓首应全苏武节,故人谁得李陵书。

皓首应全苏武节,故人谁得李陵书。

意思:白头应全苏武节,所以人谁得到李陵书。

出自作者[唐]徐铉的《闻查建州陷贼寄钟郎中》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深情的诗,它以一位曾经在战争中生活过的诗人的视角,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离别家乡的痛苦,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 首句“闻道将军轻壮图,螺江城下委犀渠”,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将军们的决断。这里的“轻壮图”可能指的是将军们对战争的轻视,他们可能认为战争只是短暂的冲突,不会造成长期的伤害。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战争的结果往往是城下委犀渠,即城池被攻破,士兵们被俘虏。这种描绘让人感到战争的无情和悲惨。 “旌旗零落沉荒服,簪履萧条返故居”,这两句描绘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旌旗零落,意味着军队的败退和地方的荒凉;簪履萧条,则暗示了人们生活的困苦和艰难。诗人用“返故居”来表达人们渴望回到过去的生活,但现实却是难以实现的。 “皓首应全苏武节,故人谁得李陵书”,这两句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苏武节,指的是苏武牧羊的故事,诗人以此表达对忠诚和坚韧的赞美。李陵书,指的是李陵在与匈奴的战斗中写给皇帝的信,诗人以此表达对故人的思念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 “自怜放逐无长策,空使卢谌泪满裾”,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感慨。诗人感到自己被放逐,没有长策可用,只能让卢谌泪满裾。这里的“无长策”可能是指诗人没有找到解决自己困境的方法,“空使卢谌泪满裾”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离别家乡的痛苦、对故人的思念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对战争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人的情感真挚而深沉,让人感到深深的共鸣。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闻道将军轻壮图,螺江城下委犀渠。
旌旗零落沉荒服,簪履萧条返故居。
皓首应全苏武节,故人谁得李陵书。
自怜放逐无长策,空使卢谌泪满裾。
作者介绍
徐铉(916年—991年),字鼎臣,南唐、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历官五代吴校书郎、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他的父亲徐延休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

徐铉十岁开始能够写作,以文笔清丽工整著称,被誉为唐代韩愈之后的诗文“韩徐”。他的诗歌和散文以清新淡雅、自然优美为主,代表作品有《风入松》、《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他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擅长楷书和行书,代表作品有《竹轴帖》、《道德经》等,对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徐铉是中国文化艺术领域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散文和书法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并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解释

  • 苏武

    读音:sū wǔ

    词语解释

    ⒈  西汉使臣。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公元前100年任中郎将,奉命出使匈奴。匈奴贵族对他多方威胁诱降,均遭拒绝。后被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地区牧羊。他坚持十九年不肯屈服。前81年,匈奴与汉和好,遂被释放,终于返回长安。

  • 皓首

    解释

    皓首 hàoshǒu

    [hoary head] 白头,指老年

    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后书书·吕强传》

    引用解释

    白头,白发。谓年老。旧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