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朱熹诗经集传

1.求《诗经集传》 的名词解释,急,在线等啊

甜蜜的肉肉你好!

你应该不是要找电子版的《诗经集传》原文吧,而是问北大04年古代文学硕士的专业卷第一题。我们老师有讲评过这套。只要能简短答出作者是朱熹,著于南宋淳熙年间,再答点写作特色和主旨大意就得分了,毕竟只是个名词解释,写多了也啰嗦。

比如这样答“《诗经集传》朱熹据《诗集解》删改三次集大成的《诗经》说解评注,完成于南宋淳熙年间,宋刻20卷。解释了赋、比、兴,文字音义方面杂采毛、郑,间用齐、鲁、韩三家,以己意为取舍,弃〈诗序〉不用,开创训诂学新局面。”就满分了哈。

值得一提的是那一年有个学长,本科时就很优秀,研究生跟的别的导师,现在好像在南京大学教书。老师说他当时答得很出彩,除了按部就班的回答了朱熹版的,接着还答了北宋神宗时苏辙版《诗经集传》是朱熹版的基础,其书以对《诗》小序的品鉴尤为精妙。导师说该学长第一题的视野就决定了他专业高分。

另外朱子版成书时间现在学界尚有争议,一些教授认为不是淳熙四年丁酉(1177年),而是淳熙十三年(1186年),所以答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是最不会错的。

手都敲痛了,真心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别忘了采纳给分哈,谢谢。

2.急

故诗有六义①焉:一曰风②,二曰赋③,三曰比④,四曰兴⑤,五曰雅⑥,六曰颂⑦。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⑧上。主文而谲谏⑨,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⑩作矣。国史⑾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⑿;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⒀。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⒁。是谓四始⒂,诗之至也⒃。

①六义:《诗序》“六义”说源于《周礼》“六诗”,《周礼·春官·大师》载:“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但因对诗与乐的关系理解有异,故二者次序有别。《正义》释“六义”为:“赋、比、兴是《诗》之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对于“六义”,至今尚有不同的理解。

②风:与“雅”、“颂”为一组范畴,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据下文的解释,同时又含有风化、讽刺之义。

③赋:与“比”、“兴”为一组范畴,指《诗经》的铺陈直叙的表现手法。郑玄注《周礼·大师》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朱熹《诗经集传》说:“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④比:比喻手法。郑玄《周礼·太师》注:“比者,比方于物也。”朱熹《诗经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⑤兴:起的意思,指具有发端作用的手法。朱熹《诗经集传》释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发端有时兼有比喻的作用,有时只为音律上的需要,而无关乎意义。古代“兴”义幽微,历来理解颇多分歧。

⑥雅:指雅诗。据下文的解释,有正的意义,谈王政之兴废。大小雅的配乐,时称正声。粱启超《释四诗名义》说:“‘雅’与‘夏’古字通,……雅音即夏音,犹言中原正声云尔。”

⑦颂:指颂诗。据下文的解释,有形容之意,即借着舞蹈表现诗歌的情态。清阮元《释颂》认为颂即舞诗。

⑧刺:讽刺。

⑨主文而谲谏:郑玄注:“主文,主与乐之宫商相应也。谲谏,咏歌依违,不直谏也。”此言当其“刺”时,合于宫商相应之文,并以婉约的言辞进行谏劝,而不直言君王之过失。

⑩变风变雅:变,指时世由盛变衰,即“王道衰、礼义废”等;变风,指邶风以下十三国风;变雅,大雅中《中劳》以后的诗,小雅中《六月》以后的诗。二者虽有个别例外,但变风变雅大多是西周中衰以后的作品,相当于上文的所说“乱世之音”、“亡国之音”。

⑾国史:王室的史官。《正义》引郑玄言:“国史采众诗时,明其好恶,令瞽蒙歌之。其无作主,皆国史主之,令可歌。”

⑿“是以……谓之风”:这句是对“风”的解释。“一国”,指诸侯之国,与下文“雅”之所言“天下”有别,表明“风”的地方性;“一人”,指作诗之人。《正义》解释说:“诗人览一国之意以为己心,故一国之事系此一人使言之也。”

⒀“言天下”至“谓之雅”句:这是对“雅”的解释。《正义》说:“诗人总天下之心,四方风俗,以为己意,而咏歌王政,故作诗道说天下之事,发见四方之风,所言者乃是天子之政,施齐正于天下,故谓之雅,以其广故也。”

⒁“颂者”句:这句是对“颂”的解释。形容,形状容貌。此句说“颂”是祭祀时赞美君王功德的诗乐。

⒂四始:《正义》引郑玄言:“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而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认为:“《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毛诗序》开头说《关雎》“风之始也”,实袭《史记》。

⒃诗之至也:诗之义理尽于此。

3.朱熹《诗集传》是哪一年的

朱熹作《诗集传》的时间,前人已有考证,本来不存在什么问题。

但现在最容易见到的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的排印本“用别本增补了宋本失去的序文”(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本《出版说明》),而序作于淳熙四年丁酉(1177年),似乎这就是今本《诗集传》成书之时。 其实并非如此。

朱熹注《诗经》,前后有两个本子,开始时,他沿用汉唐以来的传统说法,依据“诗序”解诗,大约于淳熙四年完成,这是旧本《诗集传》,今已不传。后来他觉察到用“诗序”解诗“多所未安”(《晦庵集·答潘文叔书法,于是“改从郑樵之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从诗篇本身中求其含义;据清人王懋竑考证,这个本子作于甲辰(1184)年以后,完成于丁未(1187)年以前,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诗集传》,也是后人评论及本文介绍的对象。

至于上海编辑所排印本所增补的序文,“乃先生丁酉岁用小序解诗时所作”,是“诗传旧序”(《诗传遗说》朱鉴注),后来修成的新本《诗集传》本来是没有序文的,因此,把那篇旧序说成是今传宋刊本“失去”的而加以增补,是不妥当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

4.朱熹《诗集传》是哪一年的

朱熹作《诗集传》的时间,前人已有考证,本来不存在什么问题。

但现在最容易见到的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的排印本“用别本增补了宋本失去的序文”(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本《出版说明》),而序作于淳熙四年丁酉(1177年),似乎这就是今本《诗集传》成书之时。其实并非如此。

朱熹注《诗经》,前后有两个本子,开始时,他沿用汉唐以来的传统说法,依据“诗序”解诗,大约于淳熙四年完成,这是旧本《诗集传》,今已不传。后来他觉察到用“诗序”解诗“多所未安”(《晦庵集·答潘文叔书法,于是“改从郑樵之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从诗篇本身中求其含义;据清人王懋竑考证,这个本子作于甲辰(1184)年以后,完成于丁未(1187)年以前,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诗集传》,也是后人评论及本文介绍的对象。

至于上海编辑所排印本所增补的序文,“乃先生丁酉岁用小序解诗时所作”,是“诗传旧序”(《诗传遗说》朱鉴注),后来修成的新本《诗集传》本来是没有序文的,因此,把那篇旧序说成是今传宋刊本“失去”的而加以增补,是不妥当的。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