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诗经集传》 的名词解释,急,在线等啊甜蜜的肉肉你好! 你应该不是要找电子版的《诗经集传》原文吧,而是问北大04年古代文学硕士的专业卷第一题。我们老师有讲评过这套。只要能简短答出作者是朱熹,著于南宋淳熙年间,再答点写作特色和主旨大意就得分了,毕竟只是个名词解释,写多了也啰嗦。 比如这样答“《诗经集传》朱熹据《诗集解》删改三次集大成的《诗经》说解评注,完成于南宋淳熙年间,宋刻20卷。解释了赋、比、兴,文字音义方面杂采毛、郑,间用齐、鲁、韩三家,以己意为取舍,弃〈诗序〉不用,开创训诂学新局面。”就满分了哈。 值得一提的是那一年有个学长,本科时就很优秀,研究生跟的别的导师,现在好像在南京大学教书。老师说他当时答得很出彩,除了按部就班的回答了朱熹版的,接着还答了北宋神宗时苏辙版《诗经集传》是朱熹版的基础,其书以对《诗》小序的品鉴尤为精妙。导师说该学长第一题的视野就决定了他专业高分。 另外朱子版成书时间现在学界尚有争议,一些教授认为不是淳熙四年丁酉(1177年),而是淳熙十三年(1186年),所以答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是最不会错的。 手都敲痛了,真心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别忘了采纳给分哈,谢谢。 2.《诗集传序》朱熹的全文翻译有人问我说、做什么而作的诗。我回答他们说、人生而静、自然的特性、感于物而行动、性的目的。既然有想了、就不能不思考。既有想了、就不能不说。既有说了、是语言所不能尽、你发自咨嗟咏叹的剩下的人、必有自然的音响节奏(节奏)而不能就算了。这首诗说的写的。说、那么他们用来教是什么意思。说、诗人、人心中的感物而形于言的多了。心之所感而邪正,所以说的显现有是非。只有圣人在上、就他所感的人没有不正,而他的话都足以成为教育。他们有的感的杂、而所发不能没有可选择的、就上的人一定会想办法从反、因而有以鼓励惩罚的,这也正是教育的。从前周朝兴盛的时候,上自郊庙朝廷而下一直到乡里闾巷、他的话纯粹而不出於正的、圣人已经协的声律、而用的乡下人、用的国家、以化天下。至于列国的诗,那么天子巡狩、也必须陈述而观之、以行升降的典。从穆后、再以衰落。至于东迁、而放弃不讲了。孔你出生在这个时候,既不能位、无法进行升降的政於是特举其登记并讨论它、去其重复、正的纠纷、而其善的不足成为法、厌恶的不足以为戒的人、也就是修改而去的、以简约、看长远、使学习者即是就有以考其得失、好的老师的,厌恶的改了。因此,他们正走在一个虽然不足以时、而其教育实际上被在万世、这是诗之所以能成为教育的原因。说、那么国风雅颂之体、其不同如果是,是什么原因。说、我听说他、凡诗所说的风的、多出于里巷歌谣的作、所谓男女一起歌颂、各言其情的原因。只有周南昭南亲被文王的教化以成德、而人都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所以他的头发在说的、快乐而不超过过度、哀而不达到伤、因此而篇仅仅是《诗经》的经典。自邶而下,那么国家的治乱不同、人的贤能与否也不同、其所感而发的、有邪正是非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的、在这里变了。至于《雅》、《颂》之篇、就都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的话、她对和谐而庄、他的仁义宽厚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本来是为万师法程而不可改变的原因。至於雅的变化的人、也都是当时贤人君子、闵时病一般人所为,而圣人取之、他的忠厚侧怛之心、陈述好的意、尤其是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的。这首诗的经营、所用人事浃于天下、天道备在上、而没有一个合理的不具备的。说、那么他学的是该怎么办。说、本的两个南来求其端、参考各国以尽其变、正的於雅来大其规模和他在颂来要他停止、这学诗的主要原因。于是在章句以纲的、训诂以纪之、吟咏以发达的、涵濡以整体的、观察的性情隐微之间、审的言行枢机之始,就修身及家、统一天下之道、也不需要有其他的要求而得到的在这里了。问的人唯唯诺诺地退了出去,我当时正在编辑诗传、就把这句话用帽子那篇次说。 淳熙四年冬十月戊子日、新安朱熹序 这是百度翻译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