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艾略特的《荒原》的详细解释艾略特和《荒原》艾略特(1888-1965)原籍美国后加入英国国籍,是后期象征主义文学最大的代表,也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最有影响的诗人和评论家。 1949年因“对当代诗歌作出的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获诺贝尔文学奖,“英王劳绩勋章”。1955年获歌德奖。 艾略特1909年起发表诗歌,先后出版的诗集有《诗歌》(1909-1925)、《诗集》(1909-1935)、《四个四重奏》(1944)、《诗集》(1909-1962)。写于1915年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艾略特最著名的诗作之一,这首诗以象征主义的手法,写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一个中年人在求爱途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心理,以此来表达世纪初一部分人对现代文明的幻灭感,借普鲁弗洛克这一带象征意义的人物形象揭示当时普遍存在的精神上的病态。 《四个四重奏》是艾略特晚期的代表作,充满了宗教和哲学的冥想,抒发对时间的空幻感和幻灭感,宣扬基督教的宗教原罪说,鼓吹只有禁欲赎罪才能求得灵魂的解放。这首诗被认为是艾略特在艺术上登峰造极之作。 长诗《荒原》(1922)是艾略特的代表作。除诗歌外,艾略特还有一些诗剧传世,最著名的是《大教堂的凶杀案》。 艾略特是英美新批评派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现代文学批评大师”。他早年提出的创作和批评的“非个人化”理论,对现代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它的基本内容是:生活与艺术不能等同,它们之间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因此作家的个人感情经验必须经过非个人化的过程,将个人的情绪转变为宇宙性、艺术性情绪,才能进入文学作品。艾略特的主要批评论蓍有《传统与个人才能》(1921),《玄学派诗人》(1921),《批评的功能》(1923)。 艾略特的政治观、宗教观和文化主张是违背历史潮流的,他主张以宗教为政治文化的中心,通过教会来管理国家、传播文化,从而拯救西方的现代文明。艾略特世界观的偏颇造成了他诗歌内容的谬误。 《荒原》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和影响最深远的作品。第一章《死者的葬仪》,将西方社会描绘为万物萧瑟,生机寂灭的荒原。 起首几句便流露出诗人深深的痛苦和无尽的失望和悲哀。春天原本该万物复苏,生意盎然,而在诗人的笔下,现代文明的象征―――伦敦却是一片枯萎的荒原。 在这没有生气的栖息之所,人不生不死,虽生犹死,心中唯有幻灭和绝望,眼前的世界只泛滥着海一样的情欲。在这令人窒息的现实中充斥着庸俗卑下的人欲,死亡的阴云浓浓地罩在了西方世界的上空,人们在浑浑噩噩之中走向死亡。 诗人把现实社会比作地狱,现代人视为没有灵魂的幽灵。第二章《对弈》。 用维吉尔的《伊尼特》、奥维德的《变形记》和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这些作品中描写的上流社会男女的淫欲和罪恶与现实低层社会卑鄙龌龊的肉体交易叠映,突出表现精神枯萎,道德堕落的现代生活。物别是《变形记》中翡绿眉拉被国王铁卢欧斯**杀死后变为莺夜=典故的引用,自然有力地表达了诗歌深刻的主题。 对弈即争斗,象征现代人的勾心斗角,用古代的暴行和现代的罪恶相比较。艾略特认为,现代人重复着古代的人罪恶,世界放纵**,人们成了丧失人性的行尸走肉,说他们“是在老鼠窝里,在那里死人连自己的骨头都丢得精光。” 第三章《火诫》。表现伦敦这现代荒原上庸俗、肮脏、罪恶的生活:圣洁的教堂赞歌中,世界重复着铁卢的兽行;明亮的月光下,母女登俩干着卖淫行径;昏黄的浓雾中,商人为金钱而奔走;精神空虚的青年男女在苟合中打发光阴;人们寻欢作乐后留下的浊物漂浮在昔日诗意盎然的泰晤土河。 在诗人看来,情欲之火毁灭了人性也毁灭了大自然,造成了这个“乌有和乌有联结在一起的现实”。他向佛陀吁请,要让焚烧物的火来扫尽情欲,拯救人类:“烧啊烧啊烧啊烧啊/主啊你把我拯拔出来/主啊你拯拔/烧啊”。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通共只有10行,行行都是含义深刻的象征,有人说它象征的内容抵得过但丁的一部《炼狱》。 人在欲海中死去,死去后忘掉生前的一切,让他静静地在死亡的欲海中反思。艾略特笔下的海既是情欲的象征,它夺去了人的生命,又是炼狱,它让人认清自己生前的罪恶。 实际上艾略特是要现代人正视自己的罪恶,洗涮自己的灵魂。第五章《雷霆的话》。 重新回到欧洲是一片干旱的荒原这一主题。诗的起首用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来象征信仰、理想、崇高的精神追求在欧洲大地上消失,诗人认为,从此欧洲便成了一片可怖的荒原。 人们渴望着活命的水,盼望着救世主的出现,盼望着世界的复苏,灵魂的再造。他用《圣经》的典故写了耶稣复活后的身影。 然而基督并未重临,却听见了惊天动地的声巨响―――革命的象征。艾略特把社会主义革命视为人类的一场灾难。 最后,诗人借雷霆的话告诫人们:要施舍、同情、克制、皈依宗教,这样大地才会复苏,人们才分摆脱不死不活的处境获得永久的宁静。枯萎的荒原―――庸俗丑恶、虽生犹死的人们―――复活的希望,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了全诗阴冷朦胧的画面,深刻地表现了人欲横渡、精神堕落、道德沦丧、生活卑劣猥琐、丑恶黑暗的西。 2.《荒原》全诗分为几个章节《荒原》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现代英美诗歌当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同时也是诗人艾略特的成名作和影响最为深远的作品。 全诗分为五章。第一章是《死者葬仪》,艾略特以“荒原”来象征战后的欧洲文明,它需要春天,需要生命,而现实则满是枯萎与凄凉,弥漫于城市 中的庸俗和低级的欲念,不生也不死,没有丝毫生命的气息。 在第二章《对 弈》中,诗人对照上流社会妇女和酒吧间里下层社会男女的生活,显得同样低级和虚无。第三章是《火诫》,描写情欲之火所造成的庸俗、猥亵、空虚而 毫无真实可言的爱。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篇幅最短,仅有10行,然而行行都是含义深刻的象征。在这一章中,诗人指出死亡是无法避免的,他笔下的海既象征着情欲——它夺去了人的生命,同时也是炼狱一它能够让人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生前的罪恶。 第五章《雷霆的话》再次回到欧洲是一片干旱的荒原这一主题,诗人对革命浪潮感到深深的恐惧,极力宣扬宗教的“给予、同情和克制”,认为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摆脱不死不活的处境而获得永恒的宁静。枯萎的荒原一庸俗、丑恶、虽生犹死的人们一复活的希望,这条主线贯穿了全诗朦胧阴郁的画面,深刻地表现了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精神堕落、生 活猥琐、丑恶阴暗的西方社会的原貌,传达出一战后西方人对于世界、对于现 实的厌恶和普遍的失望情绪,表现了那一时代人们的精神病态与精神危机,进而对现代西方文明加以否定。 但是,诗歌把西方社会的堕落归因于人的“原 罪”,而把恢复宗教精神作为拯救世界、拯救现代人的不二法门。 3.为什么说《荒原》是西方现代诗歌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荒原》是西方现代诗歌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是诗人创作生涯中登峰造极的成果。 它从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作中吸取营养,采用神话、传说、人类学和其他文学著作中的众多典故,构成一部小型史诗。它在一个复杂的象征框架中,通过极其强烈的暗示和多层次、多侧面的意象,展示战后西方文明的危机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崩溃,反映了整整一代人理想的幻灭和精神的失落。 《荒原》从上述神话和传说借取的正是那种荒原何以荒芜,又如何才能复苏的象征意味。通过诗中处处潜藏着的相关暗示和意象,诗人意在说明,战后西方失去了信仰,犹如先民失去了他们的繁殖神,因而变成了一片精神荒原,只有回归宗教,重新获得信仰,现代西方人才能像先民们找回他们的繁殖神那样,使倾颓的西方文明获得新生。 《荒原》是一首典型的现代派诗作,换言之,它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诗作,它既不是叙事诗,也不是浪漫主义诗人笔下那种抒情诗。它把看来互不关联的戏剧性场景拼接起来,把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并置在一起,纳入一个“荒原”的象征框架中,使这些看似无关的场面和意象获得了内在的联系,从而揭示了西方文明衰退的历史必然性。 为了表现现实的病态和邪恶,诗人必然选用病态、丑恶、卑微的意象,而浪漫主义诗歌却往往采用健康、美好、高雅的意象,正是在这里,以法国象征主义诗歌为发端的现代派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分道扬镳。 《荒原》继承了《恶之华》的传统,全诗充满了枯槁、干涸、破碎、散乱、空虚、孤独、丑陋、衰朽、荒蛮、死亡等意象。 《荒原》具有明显的音乐结构,仿佛一首宏大复杂的交响诗。如果说展示荒原和荒原上的人是它的主部主题的话,那么, “拯救荒原”就应该是它的副部主题,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在呈示和对比中展开,其余各种小的动机则围绕着它们,以不同的音色和强度,在不同的时空中交织演奏着。 《荒原》采用了典型的自由体,诗句长短不一,不用规律的韵,但节奏分明,舒展自如,收放有致,这样的形式能够让诗人充分地、自由地驰骋想象,拼接意象。《荒原》既有历史的透视,又有现实的观照,它描绘了众多的男女,这些人虽各具面貌,但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诗人说诗里“所有的女人都是一个女人”,其实,所有的男人也都是一个男人,他们丢弃了信仰,丢弃了上帝,由于有欲无情,成了一个个行尸走肉。 乔伊斯的小说为何被尊称为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詹姆斯•乔伊斯(1882— 1941年 ),爱尔兰著名小说家,意识流小说的杰出大师,现代主义文学的开拓者和代表作家。1882年生于都柏林一个贫穷的公务员家庭。 从小在耶稣会学校受天主教教育,准备当神父。 中学毕业前决心献身文学。 1898年进入都柏林大学专攻现代语言。1902年毕业后赴巴黎学医。 1903年因为母亲病危暂时回乡,开始写短篇小说。以后在欧洲以教授英语为生,同时从事文学创作。 1907年自费出版诗集《室内乐》。1914年出版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 1916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青年艺术家的肖像》。1918年剧本《流亡》出版。 1920年定居巴黎。1922年2月2 日,在他40岁生日那天出版代表作《尤利西斯》。 1939年完成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为芬尼根守灵》。1941年在苏黎士病逝。 《都柏林人》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艺术家青年时期的画像》是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混合; 《尤利西斯》是现代主义的;而 《芬尼根守灵夜》则是后现代主义的。 乔伊斯的第一部作品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小说通过描写形形色色的都柏林中下层市民日常生活中平凡琐屑的事物,揭示了社会环境给人们的理想、希望和追求所带来的幻灭与悲哀,对爱尔兰的社会风尚表现了轻蔑和反感。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一部自传体小说。 《为芬尼根守灵》的创作构思于20年代,历时十余载而成书。 这部作品在晦涩和神秘方面大大超过了已经相当难读的《尤利西斯》。乔伊斯把意识流技巧和操纵语言的实验推到了极端,使这部作品至今仍是研究家们众说纷纭,难于索解的“天书”。 全书写一家人一夜之间的梦呓。 如果说, 《尤利西斯》是一部写白天的书,那么, 《守灵夜》就是一本写黑暗的书。 这本书宣扬历史不断循环重复,文明按轮回方式发展和衰落等观念。 4.蔡骏《诅咒》中《荒原》那首诗的出处~~~~艾略特和《荒原》 艾略特(1888-1965)原籍美国后加入英国国籍,是后期象征主义文学最大的代表,也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最有影响的诗人和评论家。 1949年因“对当代诗歌作出的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获诺贝尔文学奖,“英王劳绩勋章”。1955年获歌德奖。 艾略特1909年起发表诗歌,先后出版的诗集有《诗歌》(1909-1925)、《诗集》(1909-1935)、《四个四重奏》(1944)、《诗集》(1909-1962)。写于1915年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艾略特最著名的诗作之一,这首诗以象征主义的手法,写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一个中年人在求爱途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心理,以此来表达世纪初一部分人对现代文明的幻灭感,借普鲁弗洛克这一带象征意义的人物形象揭示当时普遍存在的精神上的病态。 《四个四重奏》是艾略特晚期的代表作,充满了宗教和哲学的冥想,抒发对时间的空幻感和幻灭感,宣扬基督教的宗教原罪说,鼓吹只有禁欲赎罪才能求得灵魂的解放。这首诗被认为是艾略特在艺术上登峰造极之作。 长诗《荒原》(1922)是艾略特的代表作。除诗歌外,艾略特还有一些诗剧传世,最著名的是《大教堂的凶杀案》。 艾略特是英美新批评派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现代文学批评大师”。他早年提出的创作和批评的“非个人化”理论,对现代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它的基本内容是:生活与艺术不能等同,它们之间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因此作家的个人感情经验必须经过非个人化的过程,将个人的情绪转变为宇宙性、艺术性情绪,才能进入文学作品。艾略特的主要批评论蓍有《传统与个人才能》(1921),《玄学派诗人》(1921),《批评的功能》(1923)。 艾略特的政治观、宗教观和文化主张是违背历史潮流的,他主张以宗教为政治文化的中心,通过教会来管理国家、传播文化,从而拯救西方的现代文明。艾略特世界观的偏颇造成了他诗歌内容的谬误。 《荒原》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和影响最深远的作品。 第一章《死者的葬仪》,将西方社会描绘为万物萧瑟,生机寂灭的荒原。 起首几句便流露出诗人深深的痛苦和无尽的失望和悲哀。春天原本该万物复苏,生意盎然,而在诗人的笔下,现代文明的象征―――伦敦却是一片枯萎的荒原。 在这没有生气的栖息之所,人不生不死,虽生犹死,心中唯有幻灭和绝望,眼前的世界只泛滥着海一样的情欲。在这令人窒息的现实中充斥着庸俗卑下的人欲,死亡的阴云浓浓地罩在了西方世界的上空,人们在浑浑噩噩之中走向死亡。 诗人把现实社会比作地狱,现代人视为没有灵魂的幽灵。 第二章《对弈》。 用维吉尔的《伊尼特》、奥维德的《变形记》和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这些作品中描写的上流社会男女的淫欲和罪恶与现实低层社会卑鄙龌龊的肉体交易叠映,突出表现精神枯萎,道德堕落的现代生活。物别是《变形记》中翡绿眉拉被国王铁卢欧斯**杀死后变为莺夜=典故的引用,自然有力地表达了诗歌深刻的主题。 对弈即争斗,象征现代人的勾心斗角,用古代的暴行和现代的罪恶相比较。艾略特认为,现代人重复着古代的人罪恶,世界放纵**,人们成了丧失人性的行尸走肉,说他们“是在老鼠窝里,在那里死人连自己的骨头都丢得精光。” 第三章《火诫》。表现伦敦这现代荒原上庸俗、肮脏、罪恶的生活:圣洁的教堂赞歌中,世界重复着铁卢的兽行;明亮的月光下,母女登俩干着卖淫行径;昏黄的浓雾中,商人为金钱而奔走;精神空虚的青年男女在苟合中打发光阴;人们寻欢作乐后留下的浊物漂浮在昔日诗意盎然的泰晤土河。 在诗人看来,情欲之火毁灭了人性也毁灭了大自然,造成了这个“乌有和乌有联结在一起的现实”。他向佛陀吁请,要让焚烧物的火来扫尽情欲,拯救人类:“烧啊烧啊烧啊烧啊/主啊你把我拯拔出来/主啊你拯拔/烧啊”。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通共只有10行,行行都是含义深刻的象征,有人说它象征的内容抵得过但丁的一部《炼狱》。 人在欲海中死去,死去后忘掉生前的一切,让他静静地在死亡的欲海中反思。艾略特笔下的海既是情欲的象征,它夺去了人的生命,又是炼狱,它让人认清自己生前的罪恶。 实际上艾略特是要现代人正视自己的罪恶,洗涮自己的灵魂。 第五章《雷霆的话》。 重新回到欧洲是一片干旱的荒原这一主题。诗的起首用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来象征信仰、理想、崇高的精神追求在欧洲大地上消失,诗人认为,从此欧洲便成了一片可怖的荒原。 人们渴望着活命的水,盼望着救世主的出现,盼望着世界的复苏,灵魂的再造。他用《圣经》的典故写了耶稣复活后的身影。 然而基督并未重临,却听见了惊天动地的声巨响―――革命的象征。艾略特把社会主义革命视为人类的一场灾难。 最后,诗人借雷霆的话告诫人们:要施舍、同情、克制、皈依宗教,这样大地才会复苏,人们才分摆脱不死不活的处境获得永久的宁静。 枯萎的荒原―――庸俗丑恶、虽生犹死的人们―――复活的希望,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了全诗阴冷朦胧的画面,深刻地表现了人欲横渡、精神堕落、道德沦丧、生活卑劣猥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