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李白诗歌的意象

1.李白诗歌的意象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而后,他是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中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独特风貌的。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朽,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近千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2.李白诗歌的意境、作品、意象

李白诗歌中的花朵意象关键词:诗人 花朵 意象内容提要:李白的诗歌中有许多花朵意象。

我们在对其作品进行赏析时,不免要对其中所涉及的花朵意象解析。何谓“意象”。

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即具体的物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作者思想感情与具体物象的融合。

“意”与“象”的关系,就是“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皆成“意象”。

所以,了解李白诗歌中的花朵意象是赏析李白诗歌的关键。引言李白天性自然。

喜好以自然界的客观意象来表达感情。如:鸟类,花朵类。

古人以为意是内在上午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

诗歌创作的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作者对外界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地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本文试图以我所接触到的李白诗歌中的花朵意象为考察对象,将表现同一种思想感情的花朵意象分六类作一梳理。一一类是用花朵意象表达对祖国山水,生活的热爱。

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挑花带露浓。”桃花一般用来比喻很美或美人。

白居易赞道:“闲折两枝握在手,细看不似人们有。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

故又“花中西施”的美名。诗人的“桃花带露浓”则是通过视觉上的感观,用一“浓”字写出了蕴于日常生活中的美。

正是: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朵普通的桃花,由于诗人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便能发掘出它的色“浓”。

《望庐山五老峰》:“庐山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芙蓉:荷花的别称。

荷花并非五片花瓣,而五老峰也没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环境。

二者似乎联系不起来,诗人却能通过自己的感受把连峰际天的五老峰,形容为“青天削出金芙蓉”。形象生动,别具一格。

《夜下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莹。”山花:顾名思义,就是山坡上的花,本不应受到注意,诗人却将它比做“绣颊”,正是由于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加上视觉的冲击,才形成这种比中带兴的写法。

诗中生动的比喻,流畅的语言,形象的描绘了江中夜景,体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越女词五首》其三):“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荷花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被誉为“花中君子”。

是美的象征和化身,也用来比喻女子的美貌。诗人采用“赋”的手法,铺陈叙述,勾出江南水乡的独特风光。

风格清新活泼,有浓厚的民歌色彩。《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飘落轩辕台。”

这首诗中,诗人用“比”的手法,将雪花比喻成“席”,夸张到了极点,体现了诗人豪迈的风格。是夸张的典范,比喻的佳句。

《山中问答》:“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首诗采用“赋”的方式,以问答形式,抒发隐居读书的情意,清新自然。

桃花最早成为象征文人隐逸的理想境界,便是晋带陶渊明笔下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里的人与世无争,在自然美景中其乐融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成了世代隐逸文人的精神家园,也成就了“桃花源情结”桃花在历代文人的吟咏中演绎成典型的诗歌意象,它是春天的象征,美人的象征,理想桃源的象征。(《秋浦歌十七》其十一):“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诗人用“兴”抒发对自然的热爱,普遍的山花也有它的芳香,情景交融。(《秋浦歌十七》其十二):“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夜色中,哪里有花迹可寻?这非赋,非比,非兴的手法,将想象与现实结合在一起,生活气息浓厚,富有民歌色彩。《扶风豪士歌》:“东方日出啼早鸦,城门人开扫落花。”

诗人用“赋”,抓住日常生活极普通的事物进行描绘,以景抒情又赋景以情。《荆门浮舟望蜀江》:“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

“雪照聚沙雁,花飞出谷莺。”桃花在诗歌意象中是春天的象征。

本文运用“赋”的手法,描绘蜀江春水的秀丽景色和乘舟泛游的情趣,形象生动,感情热烈,流露出诗人愉悦的心情。(《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二):“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诗人从颜色上着手,强调视觉与味觉。(《少年行二首》其二):“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落花:从草木上掉下来的花瓣。落:本指植物的花,叶往下掉。

诗人用“赋”,不表其“残”意,用“笑入”一词,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慷慨给予心花怒放,对人间赏心悦目之事饱含激情。《寻雍尊师隐居》:“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诗人从视觉和温觉(冷和热)出发,赋写花,一个“暖”字饱含无限韵味,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美的境界活脱而出。李白性格爽朗,率真,所以他的诗歌感情真挚,饱满,他一向反对雕章琢句,所谓“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古风》其一),他努力。

3.李白诗歌中自然意象的特征是什么

答:李白的诗歌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效果,所以他在意象的选取方面,也多选择和大自然有关的自然意象,并形成了一些独有的特征:

首先,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月的壮美意象。他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尤为倾心,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庄伟的诗歌意象。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雄奇壮美的意象组合,给人以崇高之感。

其次,李白诗歌中又有一些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其十三),“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这些有清溪、明月、白鹭、白露等明净景物构成的清丽意象,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艺术蕴含。因此,李白的诗歌意象便有壮美与优美两种类型。

第三,李白对白色透明体有种本能的喜欢,他最感亲切的就是月亮,其《月下独酌》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的形象在李白诗中反复出现。在李白诗里,用得最多的色彩字是“白”,其次是金、青、黄、绿、紫等。他天性开朗,喜欢明丽的颜色,不喜欢灰暗的颜色。

4.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1 成熟的诗人都有自己钟爱的意象,陶渊明爱"菊",林和靖爱"梅",周敦颐爱“莲”,而李白独爱“月”。

“月”激发了诗人的灵感,诗人也以各种方式亲近“月”。 泛月——体现圣洁与柔情 李白描写月,常常有水相伴。

诗人喜欢在月光照射的水面上,泛月而行。《东鲁门泛舟》“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

明月照在水面上,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月色清朗,水光潋滟,船好像泛着月光而行,这使舟中诗人陶然心醉,几乎没有目的地信流而行,逞情游赏,情景不下于王徽之雪夜访问剡溪。苏轼《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正好可以用来说明李白物我两忘的情态。

月亮皎洁明媚,水色晶莹澄澈,月光水光交织无间,相映成趣。水和月都具有柔婉的性情,李白也圣洁如月,柔情似水,因而,月光之下,波光之上,泛舟而行,闲适快意,一片柔情蜜意完全清融在这水月一色之中。

醉月——体现浪漫与超脱 李白喜欢在月下饮酒,“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酒后看月,月也与之同醉。

于是“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功名富贵不能长在,不如纵酒放诞,与月同醉,暂脱世俗。

李白醉心于月与酒,若有同好者,必将引为知己。《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诗中赞颂孟浩然不愿仕宦,醉酒隐居的性格。其“醉月”也是李白的夫子自道,表现出他思想中傲然出世的一面。

邀月——体现孤独与寂寞 孤独是诗人玄妙的灵感和内心的吟唱,孤独是哲人超凡绝俗的大智慧。李白在孤独中独守着心灵的月亮,于是就有邀月的行为。

《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有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过来吧,连自己在内,化成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好像热闹了起来。

可是,尽管诗人是那样盛情,明月毕竟不解饮,至于那影子呢,也同样不会喝酒,那该怎么办呢,姑且将明月和身影作伴,既歌且舞。表面看来,诗人自得其乐,好像是不孤独的,可是背后却有无限的悲凉。

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是找不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遥远的上天仙境再见。 揽月――体现豪迈与洒脱 李白常有触云近月之想。

《登太白峰》:“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以“举手可近月”的丰富想像力,极写出太白峰的高峻。像《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诗人已经不是“近月”了,而是想“揽月”,"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诗人登上谢朓楼,想起自己年华已逝,而功名难就,于是把酒临风,高楼酣醉,意气豪迈之时,神思飞越,他想乘风归去,他想拥月入怀。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我们分明感觉到诗人超越时空的想像,诗人将遨游太空当作人生无穷乐趣。

赊月——体现童心与纯真 在月的国度里,有着最真的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清秋佳节,月照南湖,在被月色净化的境界里,最易使人忘怀尘世一切琐屑的得失之情。湖面清风,湖上明月,自然美景,人所共适。

诗人要乘兴远游,直至九天,如果天光暗淡怎么办?去赊月吧!李白曾说过,“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不用一钱买”是“赊”的最好注脚。月色岂能“赊”,然而著此一字,便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无价之宝,面对取之不渴的月亮,他并不贪婪,只赊取一点,便知足而乐,而既是“赊”,是要还或是用钱兑付的,这又表现出诗人的谦虚与可爱。

问月——永恒的时空感 李白是一位诗人,有时又是一个哲人,他向月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劈头而来,便是一个千古万世之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悠悠万世,明月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这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接着一连串的疑问便蝉联而下:人不能攀上明月,明月为什么总是与人相随?明月从海间而来,天亮时又归于何处?孤独的嫦娥月宫中有谁为伴?……这一些,是对宇宙的遐想,又是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月亮亘古永存、普照四方,于此相对,人生短暂,其间有不尽的坎坷曲折、孤独和寂寞。而这种孤寂,有明月作证,"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于是,李白式的痛。

5.李白诗歌意象

在大唐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们一说起李白,就可以想见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 迄今为止,无论是研究者笔下的李白,还是活在一般人心中的李白,都不外乎此。

其实自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起,李白的形象就定型了。这种定型化了的历史人物形象,增加了李白的传奇色彩,使后世骚人望尘趋拜。

然而这种定型化了的诗仙形象,也使人们与李白产生了一种近乎膜拜者与偶像之间的距离,一种雾里看花、云中观月的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限制了我们循着诗人外化了的思想情感轨迹——诗歌,走入李白心灵的殿堂。 其实,李白的性格既有洒脱不群、追求自由的一面,又有执著、深沉的一面。

它的情感中感伤亦如影子一样与欢乐相随,诗人与社会的矛盾以及诗人性格自身的原因,使李白一些看似充满欢乐、飘逸洒脱的诗篇中,夹杂着失望的怅惘、焦虑的痛苦与孤独的感伤。无论是希世之叹,亦或是出世之望,乃至对现实的抨击,其中往往寓藏着这种心态。

有人认为:李白的诗豪中见悲,有极为深沉的悲感。这种认识从较深层次揭示出李白诗歌的个性特征以及流露于诗中的李白心态。

读李白的诗,常常在豪放、乐观、洒脱的感受之余,品味道一种孑然特立、漂泊无依、四顾茫然的孤独悲哀。李白的诗有时看似乐观洒脱,实则在诗仙那潇洒的一笑中,飘曳的紫霞仙裳下掩藏着一种孤独的痛苦心态。

孤独感伴随着李白的一生,到其去世都不曾摆脱掉。李白作于临终前的《临路歌》云: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很显然,这位以背负青天,抟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而自负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带着终生的孤独与遗憾,离开他既憎恶然又执著的热爱着的世界的。

李白的孤独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是李白诗歌的常调,与这中常调相伴随的则是政治上的遭弃感和无归依感。李白少时就有很强的功名事业心,“以当世之务自负”。

这强烈的济事观念,显然是来自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不过,李白不是一个普通的本分的读书人,它的豪侠性格以及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所特有的非凡气质,即丰富的想象力和脱离实际的异想天开,是来自儒家的济事思想,溶入了来自诗人自身的主体精神的催化剂,自然地膨胀为天下舍我其谁的自大、自负与功名唾手可得的狂妄。

然而,李白的自大与自负,又常常与现实相忤,是诗人陷于政治前途无依无托的心境。 (二)如果说政治上的遭弃感和无归依感的孤独心境,是诗人的理想、诗人的性格与环境的冲突所造成的话。

那么,李白阳春白雪、旷世无知音的寂寞与孤独感,则只能说来自诗人主体、诗人性格的本身。这是诗人孤高傲世、目中无人、不愿与世同流的孤独,我们姑且称之为自我放逐的孤独。

自我放逐的孤独,尤其能显示出诗人性格的力量与光辉。李白具有十分强烈的自我意识。

豪侠、浪漫的个性,加之天赋才华,良好的教育,使他常常有自命不凡的特异感和优越感。寻找知音,又反映了李白强烈的希世之年;而知音安在的感叹,也反映了世无同类的孤独之感,当然也流露出阳春白雪的骄傲。

(三)李白的一些诗里,还表现初一种天地过客的悲。“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正是因为诗人认识到生命与宇宙的不可逆的自然法则,才可能在这有限与无限,迁逝与永恒的强烈对比中,感悟到这种苍凉的孤独意识。

李白虽为诗仙,却非一味地飘逸,它的内心深处,常有无法派遣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直接影响到它的诗歌,给他的诗带来崇高感和悲感。

虽然李白诗风格豪放已成定论,然而孤独意识给其作品带来的崇高感和悲感,使其相当一部分作品具有了豪中见孤崛,豪中见悲的风格特点。

6.李白的诗歌意象怎么讲

李白诗歌意象浅析作者:王世一

万千书库 主题阅读 百家讲坛 武侠大全 世界名著

李白作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一座高峰,有着自己的诗歌意象,那就是浊酒、长剑和皓月。李白诗中的酒、剑、月意象,不仅构成了他逍遥的诗化人生境界,更体现盛唐煌煌气象的诗境。饮酒是情绪的涤荡,挥剑是豪情的催发,望月是静穆的沉思。这种动与静的结合恰似西方哲学中的日神与酒神的融会,使得李白诗中既有了生命力的张扬又有了哲学般的沉思。

在李白的生活中是不能没有酒的。它可以遣愁:“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唤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它可以畅情:“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它可以追求自由:“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李白一生向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鱼龙鲲鹏之变,现实中的李白没能完成自己“一日同风起,扶摇九万里”的鱼龙鲲鹏之变,但李白借助酒神的狂放完成了中国传统文人精神世界的最恣意的遨游。没有酒的李白是残缺的,没有酒的李白会少了几份飘逸,没有酒的李诗会少了几份灵性。

“诗因鼓吹发,酒为剑歌雄”。李白是位侠客。二十五岁时,他便“丈剑去国,辞亲远游”。魏颢《李翰林集序》甚至说他“少任侠,手刃数人”,强烈的任侠精神使得李白的许多诗篇激昂慷慨,恢宏豪迈,这自然离不开他所钟爱的剑。在李白的笔下,剑象征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意识,又代表着济苍生、安黎元的牺牲精神。昌龄诗云:“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李白则高呼:“愿解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竟西来”,“浮云在一决,志欲清幽燕”,他用剑来抒发他的壮志豪情,济世情怀,来表达他对历来杰出的英雄人物、狂士侠客的倾慕之情。然当他志不能遂,才被见弃之时,他也会以拔剑击柱之势,抒发心中愤懑不平之情。尽管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的际遇中,他也有“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情态,但他对未来总怀有良好的愿望和信心,自比于姜太公,“大人”身处坎坷,而心怀坦荡。?诏

如果说酒和剑的意象主要表现诗人桀骜不驯、豪迈不拘的英雄气概,那么诗中的月意象则表现他的空灵与隽永,月光的清辉笼罩着大地,使诗人从酒的狂放与剑的桀骜回归心灵安宁与静穆。月光下的李白,诗意人生表现得最为突出。“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在这里,“月”是一种超越,一种人格上的超越,一种摆脱俗世利益纷争而心有所得的精神超越。这也正是一种唯美主义的诗意境界。“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表现出一个敏感的生命个体对宇宙人生的深切感悟。《把酒问月》把古今人的直接感觉和理性思索用质疑的方式提了出来,诗也像月一样萦回在万千读者的心里,千回百转,百转千回。李白的诗意境界、人文关怀,都移情呈现在月象中,使原本无情之月有了天真、纯洁、高尚之品质,进一步深化了李白所特有的诗意人生和人格魅力。

酒、剑、月的意象和谐地统一在李白的诗歌中,而这种和谐的统一又构成了李白这个矛盾的个体。一面是蔑视王公:“天子呼来不上船”;一面是亲近平民:“长安市上酒家眠”,对不入流的市井小民和劳动者表现出脉脉温情。看来是何等相悖,何等矛盾,读他的诗却又是何等的统一。他嘲尧舜、笑孔丘、卑礼法。他既是诗人,又是侠士,是真名士自风流,是真英雄自洒脱。任侠的精神与魏晋名士的风度在他身上自然地合而为一。他传奇般的经历、狂飙般的激情、叛逆反抗的个性、狂放浪漫的气质,似乎让我们看到了那手持利剑、头裹希腊花巾的西方诗魔——拜伦,而与月的对吟,又依稀看到参禅静心而又不乏的童稚东方泰戈尔。他通过诗中酒、剑、月意象,进行了绝世独立的心灵逍遥游,又用另一种方式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浑融之境,呈现出绚烂瑰丽、目不暇接的诗化境界。李白的诗歌为中外的浪漫主义文学增添了绚丽多姿的色彩,没有李白的世界文学史将会失色许多。

王世一,广东东莞市寮步镇浮竹山管理区育才学校教师。

7.李白杜甫的诗歌风格和意象特点

李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及价值取向。我们可以从下列几点来比较李白和杜甫:

一、思想: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二、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

三、擅长的体裁: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