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中的倒装和宾语前置有什么区别 如 故古诗中倒装句的种类有很多,宾语前置、或称谓宾倒装,只是其中的一种。 下面的文章列出了多种倒装句类型: 古诗词中“倒装句”的类型 马晓娜 张茂昌 阅读古诗词时,若遇到字面没按正常语序,怎么也读不懂的情况,就应考虑是否为倒装句。为助大家顺畅解读,现说说古诗词中倒装句的类型。 一、主谓倒装。如 ①“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②“长夜难明赤县天。”(**,《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例①“归浣女”是“浣女归”的倒装,因主语是“女”,谓语是“归”。同理,“下渔舟”是“渔舟下”的倒装。意思是“竹林中说笑喧闹,是洗衣服的女子归来了;水面上荷花摇动,是打鱼的小船从远处划过来了”。例②把主语“赤县天”倒装于句尾。正常语序应为“赤县天长夜难明”。 二、谓宾倒装。如: ①“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 ②“燕子飞时,绿树人家绕。”(苏轼《蝶恋花》) 例①应是“遥看草色近却无”。谓语“遥看”倒装在宾语“草色”之后。例②“绿树人家绕”,应是“绿树绕人家”,把谓语“绕”倒装在宾语“人家”之后。 三、定语与中心词倒装。如: ①“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秋望》) 例①中心词是“厦”,“千万间”是“厦”的定语,倒装在句尾,正常语序应是“安得千万间广厦”。例②“残星几点”应为“几点残星”,“几点”是“残星”的定语,倒装在中心词后;“一声”是“长笛”的定语,应放在“长笛”的前面。 四、状语与中心词倒装。如: ①“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②“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例①“僧敲月下门”应为“僧月下敲门”。状语“月下”,倒装在中心词“敲”之后。例②“气吞万里如虎”应为“如虎气吞万里”,状语“如虎”倒装在中心词“吞”之后。 另外,还有两种出现频率较少的倒装句,这里一并谈谈。 五、主宾倒装。如:“严霜结庭兰”(《孔雀东南飞》) 句中的“兰”是主语,“结”是谓语,“霜”是宾语。原句主语和宾语语序倒装,正常语序应是“庭兰结严霜”,意为“院子里的兰花结上了厚厚的霜”。 六、补语与中心词倒装。如:“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苏轼《新城道中》) 正常的语序应是“晴云絮帽披岭上,初日铜钲挂树头。”意为“晴云象絮帽一样披在岭上,初日象铜钲一般挂在树头”。句中作为补语的“岭上”“树头”都倒装在句首。 古诗词中的倒装句虽然比较复杂,但大家不必害怕。只要我们运用语法知识,找出句中的主谓宾、定状补,把颠倒了的语序恢复原位,解读起来就容易多了。 2.谁能帮我解释一下古诗中的倒装句是如何鉴别的呢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1)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 了”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 介宾倒装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 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例: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五、其他,表示强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 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 ”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二、“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三、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例: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 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 这些事我从网上找来的,希望能帮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