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程

1.诗经里有什么好听的女生名字姓程

程桓妮

程叶若

程越俪

程妹春

程滢桓

程弘瑛

程曦西

程欧芯

程彩烨

程智钧

程欣楦

程泽妍

程菡硕

程禾梅

程佩莺

程芙芪

程潆润

程皑楠

程轲雅

程婻珂

程紫桦

程月枫

程铭沛

程平鸣

程之立

程真静

程淇新

程京明

程钎璐

程嫒奴

程琰晨

程玉翔

程棋妹

程姿忆

程纾菁

程靓沁

2.带程字和硕字的古诗

我只找到分开两个字分别的古诗

诗经中的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程字

徐铉 《北使还襄邑道中作(九月三十日)》

程遥苦昼短,野迥知寒早。

杜甫 送率府程录事还乡》

程侯晚相遇,与语才杰立。

许棠 《讲德陈情上淮南李仆射八首》

程途虽喜关河尽,时节犹惊骨肉遥。

柳宗元 《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寄澧州…赠二君子》

令肃军无扰,程悬市禁贳。

许彬 《送新罗客归》

风土难知教,程途自致贫。

储光羲 《望幸亭》

君王敷惠政,程作贵从时。

岑参 《凤翔府行军送程使君赴成州》

程侯新出守,好日发行军。

朱庆馀 《送人下第归》

岸阔湖波溢,程遥楚岫微。

朱庆馀 《塞下感怀》

程涂过万里,身事尚孤寒。

朱庆馀 《送崔约下第归淮南觐省》

程涂半是依船上,请谒多愁值雨中。

窦常 《早发金钩店寄奚十唐大二茂才》

岁经秋后役,程在洛中遥。

李瀚2 《蒙求》

嵇吕命驾,程孔倾盖。

程邈隶书,史籀大篆。

3.《程》 姓氏好吗

好! 程(Chéng)姓源有五 1、出自风姓,以国为姓,是重和黎的后裔。

重、黎是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期的人物。他的后裔伯符(一作乔伯)在西周前期被封在程地,建立了程国。

古程国的地望在汉晋时期的洛阳上程聚,也就是现在河南省洛阳和偃师交界处。程国的居民以国名为氏,于是就产生了程氏。

重、黎是古史传说中的人物,他们所处的时代距现在相当遥远,因而他们的身世和官职,史书记载说法不一。关于重的身世.一说他是少吴的儿子,属于东夷部族;一说他是颛顼的曾孙,属于华夏部族。

对于这个问题,今人已难以分辨清楚。但是古书都说,程氏出自风姓。

从这一事实出发,可以认为重和少昊的关系更为密切,应该属于东夷部族。因为风姓就属于东夷部族。

重、黎所属部族记载的混乱,正反映了当时东夷部族和华夏部族逐渐融合,后人已难以准确区分的实际情况。 重、黎在颛顼时分别开始担任掌管天地的官职,他们的后裔世代承袭了这一官职。

到了尧、舜、禹时,又有伯益,是帝舜的辅臣。他曾经掌管火,用火焚烧山泽,驱逐禽兽。

他能调驯鸟兽,又发明了掘井的技术,能凿地求水。他还和大禹一起治理洪水。

大禹临死时,将帝位传给伯益。大禹的儿子启联合友党进攻伯益,将伯益杀死.自己做了国王,建立了夏朝。

但是伯益的后裔在夏、商时代仍承袭掌管天地的职位,经久而无失。 程氏得氏之前的远祖,黄帝时有风后,颛顼时有重、黎,舜、禹时有伯益。

程氏的得氏,是在西周时期。 2、以地名为姓。

传说,周宣王之时,重黎的裔孙程伯休父入朝为大司马,后又因攻占徐方(今山东滕州东南薛故城)有功,被封到程邑(今陕西咸阳市东,也有人说在今洛阳市东),他的子孙有一部分人以地为姓,称程姓。 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公元前11世纪时,周公 旦公封诸侯,周文王第10子(一说第17子)受封于郇(近山东省临猗县),史称郇侯、郇伯。

春秋时,郇国为晋国所并,其子孙以原国名“郇”为氏,后去邑旁,加草头为“荀”氏,春秋时,晋国公族叔受封于荀邑(今山西省正平县西),其后以邑名“荀”为氏。又据《左传杜预注》所载,春秋时,晋国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长子或妾生子)食采于程邑(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其后以邑为氏,称程氏,是为山西程氏。

西周后期,周厉王好利。他以荣夷公为卿士,拼命对百姓进行搜刮。

他的奢贪暴虐,激起了国人的不满。他又派卫巫监视国人,一旦发现有非议时政的人就加以杀害。

在这种专制高压之下,国人在路上见面不敢互相打招呼,只好用眼睛示意。国人忍无可忍,终于拿起武器围攻这位贪暴的国君。

厉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县)邑,不久死去。他的儿子姬静继承王位,史称周宣王。

宣王在位时,周公和召公辅政,整饰政务,诸侯来朝,史称“宣王中兴”。周宣王在 国力有所恢复之后, 曾亲自领兵征伐东南方的淮夷,程国的国君程伯休父也参加了这场战争。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大雅·常武》篇记载了这场战争,写道:“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

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处,三事就 绪。”

诗句的意思是,周宣王亲自领兵征伐时叛时服的淮夷,派遣大臣尹吉甫为使者任命程伯休父为大司马。让他在左右摆布 阵势,监戒军队。

程伯休父随周宣王出征, 在对淮夷的战争中建立了显著的功勋。后来程伯休父到达都城镐京,在朝廷中担任大司马,封地改在咸阳附近的程邑。

程伯休父担任大司马以后,他子孙中的一部分又以他的职宫——司马为氏,于是形成了司马氏。因此,程伯休父是程氏和司马氏共同的得氏始祖。

程伯休父徙封的程邑,汉代为安陵县,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程邑,又称“毕程”或“毕郢”,是上古时代毕程氏的遗墟。

商末周文王姬昌曾在这里居住过。后来密人降周,也迁居于此。

因而它不可能是当时程国的都城。 宋代人陈彭年等编纂的韵书《文韵》中有目“以国为姓”,说:“周宣王时程伯休父入为大司马。

封于程。后遂为氏,与司马氏同。”

《帝王世纪》曰‘文王居程,徒都丰’,故此加为上程。” 3、出自商、周之际的伯符之后。

据资料记载,伯符是程姓的始祖。由于伯符向周王敬献“泰山之车、井中之玉和双穗之禾”这“三异之端”有功,被周王封在广平的程地,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程姓。

实则伯符是重和黎的后代。 程氏因程国而得名,先有了程国,程国的居民后来就称程氏。

至于程氏在何时何地得氏则诸说纷纭。就程氏得氏的时间而言,有西周初年、成康之际和宣王时期三种不同说法;就程氏得氏的地点而言,也有广平(今河省北鸡泽)、洛阳上程聚和安陵(今陕西省咸阳东)三种说法。

程氏的得氏始祖名伯符,又称乔伯。他是重、黎的后裔,生活在商、周之际。

《河南程氏正宗世谱》中有一首《迁徙歌》,写道:“古有重黎氏,程族由发初。历夫周兴际,伯符广平居。”

这首歌概括了程氏始祖伯符初封广平的事。 商朝末年,纣王无道,政治黑暗,民不聊生。

关中地区有一个周国,在文王姬昌的管理下,政治清明,蒸蒸日上。姬昌得到了许多方国的拥戴,号称西伯。

他在位时,已经奠定了灭商的基础。

4.谁有诗经《蒹葭的赏析啊,速求啊诗经蒹葭》的赏析,我们要用啊 爱问

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伊人”特别迷恋,至于迷恋的程度,“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从这开始,作者便开始追求“伊人”,至于那“伊人”是谁?是男是女?或者是一种形态,或是一种精神,这我们就不知道了。

不过,在作者眼中“伊人”是至高无上的至高无上的,是谁也无法替代的一种精神上的物质。从第一章的“道阻且长”,第二章的“道阻且跻”,第三章的“道阻且右”中不难看出,“伊人”总是站在作者遥不可及的地方,与作者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使作者始终用一种“雾中看花,水中望月”来看待“伊人”。盲目地追求,“伊人”仿佛云端中的花朵,让人捉摸不透。

《蒹葭》以“蒹葭,白鹭”起兴。这“蒹葭”在秋天开花,苍白一片,足见爱之深,情之切。

整首《蒹葭》都是围绕着寻找“伊人”,“伊人”总是变幻不定。 《蒹葭》第一章押ang韵,第二章押i韵,第三章押i韵。

整篇文章看起来多而不乱,有条有章,文中的“伊人”又给文章带来一种梦幻的感觉。我发现《裳裳者华》格式一样,只是章数不一样而已。

《裳裳者华》第一章押i韵,第二章押i韵,第三章很乱,不押韵,第四章押i韵。 发现《裳裳者华》大部分押i韵,很整齐。

我还发现《关雎》与《蒹葭》很相似,都是追求一种东西,只不过一种是人罢了。对于里面的“君子”而言,追求的女子也是内心的喜爱。

同样,《关雎》和《蒹葭》也都是被一种朦胧的白色所迷住,《关雎》是被白色的沙洲所掩盖,而《蒹葭》是被一种叫“白鹭”的植物所遮盖。 《关雎》中的君子和淑女代表了中国人的品味,东方人总是因为爱才糊涂,而《关雎》却如此简单就表达了出来,从而可见古人的思想是多么简单明了。

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 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

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也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诗中“白露为霜”给我们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

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哪里呢?只知道在河水的另外一边。但这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吗?从下文看,并非如此。

是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我们也无从知晓。 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

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在白居易《长恨歌)中,杨贵妃消殒马嵬坡后,玄宗孤灯独守,寒衾难眠,通过道士鸿都客“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杨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

而《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周南·汉广》中诗人也因为汉水太宽无法横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陈启源说:“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

(《毛诗稽古编·附录》)“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着渴慕的程度。 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许根本上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

以下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具体到本诗,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首章“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次章“凄、唏、湄、跻、坻”属脂微合韵,三章“采、已、涣、右、浊”属之部韵——如此而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涵了稳定。

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如“白露为霜”、“白露未唏”、“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表明了时间的延续。

本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毛诗序》、郑笺),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 但跟《诗经》中多数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实在不同,本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

上述两种理解也许当初是有根据的,但这些根据或者没有留存下来,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们的结论也就让人怀疑了。《诗经》的历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却得到失之愈远的相反结果。

况且“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见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科林伍德《历史观念》),对文本的阐释也具有当代性。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诗。

诗意的空幻虚泛给阐释带来了麻烦,但无疑也因而扩展了其内涵的包容空间。我们触及隐藏在描写对象后面的东西,。

5.

程若华:古代神话中若木的花。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天问》:“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

个人认为取一个好的名字讲究名字巧妙别致、音韵朗畅、字形简美。名字巧妙别致是名字富有文化内涵或对家人有特殊意义,或名字名字别具一格,妙趣天成,使人眼前一亮,甚至拍案叫绝。名字音韵朗畅是指不仅选择发音清亮的字眼,使名字读起来大气朗畅;更注意名字各字之间声韵母和平仄声调的不同搭配,使名字极具灵动变化之美。名字字形简美是指笔画简便,方便书写;字形美观,避免头重脚轻,比例失调,具有对称和谐的美感;结构灵动,不仅避免字形结构同一单调,更能给名字的书写带来一种行云流水、飘逸灵动的流畅变化之美。

6.程,什么姓氏,怎么分解读

程姓,中国姓氏。

程氏是重、黎的后裔。关于重、黎的身世,古人有两种说法。

一说重和黎都是颛顼的曾孙。颛顼有个儿子名叫称,称有个儿子名叫老童。

老童有两个儿子,就是重和黎;另一说黎是颛顼的曾孙,重是少昊的儿子。 程姓在《百家姓》中排名193。

据2006年的统计,程姓的人口总数在大陆排名33位。 起源始祖;参考百度百科:/view/33139.htm 程(Chéng)姓源有五 1、出自风姓,以国为姓,是重和黎的后裔 重、黎是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期的人物。

他的后裔伯符在西周前期被封在程地,建立了程国。古程国的地望在汉晋时期的洛阳上程聚,也就是现在河南省洛阳和偃师交界处。

程国的居民以国名为氏,于是就产生了程氏。 传说,上古时候。

民间祭祀很乱,社会很不稳定。颛顼高阳氏为了使百姓从杂乱的祭祀活动中解脱出来,安心生产,就委派他的孙子重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神灵;重的弟弟黎为火正之官,掌管民事。

后来重和黎的子孙就世袭了这一官职。商朝时封重黎的孙子于程(今河南洛阳市东,也有说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建立程国,称为程伯,其子孙以国名程为姓。

[1] 北宋时欧阳修等人修撰的《新唐书》七十五卷《宰相世系表》中说:“程氏出自风姓。”南宋学者郑樵撰写的《通志·氏族略》也说:“程氏,伯爵,风姓。”

由此可知,程氏源出于风姓。 除程氏出自风姓外,任氏、宿氏、须句氏、颛臾氏也都源于风姓。

风姓为太昊伏羲氏的后裔。太昊伏羲氏属于东夷部族,活动范围在今河南东部、安徽北部和山东西南部一带。

河南淮阳有太吴陵,是太昊的都城所在地。 风姓的首领称风后,生活在传说中的炎黄时代,他和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西晋时人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记载,一天晚上,黄帝梦见一阵大风刮起,把地面上的尘土污垢吹得一干二净。第二天早晨醒来,寻思昨夜的梦境,说道:“风能发号施令,是执政的象征。

‘垢’字去掉‘土’旁,就是一个‘后’字。难道天下有一个姓风名后的贤人吗?”于是他依据自己对梦境的占解,派人四处寻找风后其人,终于在东海边上找到了他。

黄帝把风后请来,拜他为宰相,帮助自己料理政治事务。[2] 风后能文能武,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他通晓兵法,著有兵书十三篇,后人称《风后兵法》。他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

有一次,黄帝和蚩尤在涿鹿之野进行战争。蚩尤施展法术,使大雾迷漫,三天不散。

黄帝的将士迷失了方向,无法战斗。风后接受黄帝的命令,制造了一辆指南车,使将士分辨出东西南北,终于俘获蚩尤,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到了黄帝的孙子帝颛顼时期,又有重和黎。是程氏的远祖。

《国语》十八卷《楚语》记载观射父对楚昭王说:“及少吴之衰也,九黎乱德,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

故重、黎世序天地,而别其分主者也。其在周,程伯林父其后也。”

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一百三十卷《太史公自序》中也说:“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林甫其后也。”

这两段话的意思是:颛顼继少吴之后登上帝位,任命重为南正,管天;黎为北正,管地。尧舜时代,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担任分管天地的官职,一直沿续到夏、商二代。

周代的程伯休父,就是重、黎的后裔。 观射父和司马迁都说,程氏是重、黎的后裔。

关于重、黎的身世,古人有两种说法。一说重和黎都是颛顼的曾孙。

颛顼有个儿子名叫称,称有个儿子名叫老童。老童有两个儿子,就是重和黎;另一说黎是颛顼的曾孙,重是少昊的儿子。

重、黎都是传说中很有神通的人物。颛项继少吴之后担任帝王,当时人神杂糅,祭祀混乱,灾祸频仍。

颛顼让重举上天,令黎抑下地,使天和地远隔,人与神分离,称为“绝地天通”。在今人看来,重和黎当然不可能有那么大的神力。

对此事可以这样理解:颛顼将祭祀上天群神和管理土地民人这两种职责分开,让重负责祭祀天神祖先,让黎负责管理土地和民人。 在古史传说中,重是一个半神半人的人物。

有人说他是少昊的儿子。少昊又称金天氏,和太昊同属于东夷部族。

他以鸟为图腾,设置的官职都以鸟命名。他的都城在穷桑,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

少吴一共有四个儿子,依次叫做重、该、修、熙。重曾担任过“木正”,他又被称作“句芒”。

《山海经·海外东经》说:“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把他描绘成鸟身人面、身骑双龙的神人。

又有人说,重是颛顼的曾孙,曾担任“火正”,人们尊他为火神,称做“祝融”。祝融的遗墟在今河南新郑。

因为他活动的地域在中原地区南部,因而他的宫职是“南正”。 古人一致认为,黎是颛顼的曾孙。

颛顼之墟在帝丘,就是今天的河南濮阳。黎曾担任过“北正”,一说是“火正”。

黎部族主要在中原地区的北部活动。商周时期在今山西长治西南有一个黎国,可能是黎的后裔建立的国家。

黎国是商王的一个重要与国,是商王朝的藩屏。因此周文王姬昌为实现灭商的大业,首先出兵攻打黎。

相关
上一篇
诗经常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