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邦彦的诗词全集 周邦彦的诗词有哪些1、《点绛唇·孤馆迢迢》宋·周邦彦孤馆迢迢,暮天草露沾衣润。 夜来秋近,月晕通风信。今日原头,黄叶飞。 2、《点绛唇·台上披襟》宋·周邦彦台上披襟,快风一瞬收残雨。柳丝轻举。 蛛网黏飞絮。 极目平芜。 3、《蝶恋花·月皎惊鸟栖不定》宋词三百首宋·周邦彦月皎惊鸟栖不定。更漏将阑,轳辘牵金井。 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4、《浣溪沙》宋·周邦彦翠葆参差竹径成,新荷跳雨泪珠倾。 曲阑斜转小池亭。风约帘衣归燕急,。 5、《浣溪沙》宋·周邦彦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6、《浣溪沙·雨过残红湿未飞》宋·周邦彦雨过残红湿未飞,疏篱一带透斜晖。 游蜂酿蜜窃春归,金屋无人风竹乱。 7、《兰陵王 柳》送别诗宋·周邦彦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 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 8、《苏幕遮·燎沉香》描写荷花宋·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9、《渔家傲·灰暖香融销永昼》宋·周邦彦灰暖香融销永昼。 蒲萄架上春藤秀。曲角栏干群雀斗。 清明后。风梳万缕。 10、《渔家傲·几日轻阴寒测测》宋·周邦彦几日轻阴寒测测。东风急处花成积。 醉踏阳春怀故国。归未得。 黄鹂周邦彦的诗词全集、诗集(254首全)网页链接。 2.苏幕遮周邦彦这首宋词的解释和赏析急用作品原文 燎①沉香②,消溽暑③.鸟雀呼晴④,侵晓⑤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⑥,水面清圆⑦,一一风荷举⑧.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⑨,久作长安⑩旅⑾.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⑿轻舟,梦入芙蓉浦⒀. 注释 ①燎:烧. ②沈香:木名,其芯材可作熏香料.沈,现写作沉.沈(沉)香,一种名贵香料,置水中则下沉,故又名沉水香,其香味可辟恶气. ③溽(rù)暑:潮湿的暑气.沈约《休沐寄怀》诗:“临池清溽暑,开幌望高秋.”溽,湿润潮湿. ④呼晴:唤晴.旧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 ⑤侵晓:快天亮的时候.侵,渐近. ⑥宿雨:昨夜下的雨. ⑦清圆:清润圆正. ⑧一一风荷举:意味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举,擎起.司空图《王官二首》诗:“风荷似醉和花舞,沙鸟无情伴客闲.” ⑨吴门:古吴县城亦称吴门,即今之江苏苏州,此处以吴门泛指江南一带.作者乃江南钱塘人. ⑩长安:原指今西安,唐以前此地久作都城,故后世每借指京都.词中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 ⑾旅:客居. ⑿楫:划船的短桨. ⒀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有溪涧可通的荷花塘.词中指杭州西湖.唐张宗昌《太平公主山亭侍宴》诗:“折桂芙蓉浦,吹萧明月湾.” 浦,水湾、河流.芙蓉,又叫“芙蕖”,荷花的别称. 译文: 细焚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旧有鸟鸣可占雨之说),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昨夜的雨,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五月,我故乡的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划着一叶扁舟,在我的梦中来到了过去的荷花塘(词中指杭州西湖). 赏析一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祐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意思比较单纯. 上阕先写室内燎香消暑,继写屋檐鸟雀呼晴,再写室外风荷摇摆,词境活泼清新,结构意脉连贯自然,视点变换极具层次.词中对荷花的传神描写被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为写荷之绝唱. 下阕再由眼前五月水面清圆,风荷凌举的景象联想到相似的故乡吴门的五月的风物,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相思之情淋漓尽致. 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段落极为分明.一起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两句写境静心也静.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叶上”句,清新而又美丽.“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则动态可掬.这三句,实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极为巧妙,而又音响动人.大意是: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像是电影的镜头一样,有时间性的景致.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这样,再看“燎沉香,消溽暑”的时间,则该是一天的事,而从“鸟雀呼晴”起,则是晨光初兴的景物,然后再从屋边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再看首二句,时间该是拖长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丰富而含蓄,为下阕久客思乡伏了一笔. 下阕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己身旅泊“长安”,实即当时汴京(今开封).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以献《汴都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但仍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故乡遥,何日去”点地点时,“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为不如归去之意.紧接“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一结两句,“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小舟入莲花塘中了.实以虚构的梦景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 这首词构成的境界,确如周济所说:“上阕,若有意,若无意,使人神眩.”(《宋四家词选》)而周邦彦的心胸,又当如陈世所说:“不必以词胜,而词自胜.风致绝佳,亦见先生胸襟恬淡”《云韶集》.足见周邦彦的词以典雅著称,又被推为集大成词人,其词作固然精工绝伦,而其思想境界之高超,实尤为其词作之牢固基础. 赏析二 此词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游子浓浓的思乡情,向荷花娓娓道来,构思尤为巧妙别致.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主要描绘荷花姿态,下片由荷花生发开去,梦回故乡. “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这里写的是一个夏日的清晨,词人点燃了沉香以驱散潮湿闷热的暑气.鸟雀在窗外欢呼着,庆祝天气由雨转晴.在词人眼里,鸟雀仿佛有着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她们也会“呼”也爱“窥”,如同调皮的孩子一般活波可爱.这几句描写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作者是在为下面写荷花的美丽做感情上的铺垫.“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国学大师王国维评:“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先不说神理如何,但是字句的圆润,就足以流传。 3.周邦彦诗词名句1、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2、燎沈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周邦彦《苏幕遮·燎沈香》 3、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周邦彦《兰陵王柳》 4、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帏初温,麝香不断,相对坐调筝。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周邦彦《少年游·并刀如水》 5、当时面色欺春雪,曾伴美人游。 今日重来,更无人问,独自倚阑愁。——周邦彦《少年游》 6、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 劝君莫上最高梯。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 忍听林表杜鹃啼。——周邦彦《浣溪沙》 7、桃花枝上,啼莺言语,不肯放人归——周邦彦。 4.柳永苏轼周邦彦,谁对宋词的开拓发展起的作用更大一些看你这题就想起你关于周邦彦词是否雅词的那题,有些类似,只是侧重点有不同。 要想弄清这三人对宋词开拓发展所作的贡献,就必须弄清词的嬗变过程。这个题目很大,说实在话,我答起来有些力不从心。 但还是试着把一些想法说出来,大家一起参详。(楼上icedmartini的回答有见地,但欠全面,有些地方也值得商榷) 自中晚唐至宋初,“花间”的内容和风格占据词坛的绝对主流,思妇怨女,花前月下,绮靡香艳,词被深锁在闰阁重楼之中。 在那一段时期,作家们似乎有意无意地遵循着“诗言志,词抒情”的规条。这里的“情”是什么?是不大好启齿的“私情”,上不了士大夫的桌面,登不了大雅之堂。 所以,家国之思,功业之志,人生之慨,都在“诗”里写,而词就只好躲在自家小院里低吟浅唱了。 词是怎样从那狭小的天地拉出来的?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 很多当时的杰出之士都在这个过程中尽过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甚至可以为他们开出一个不算短的名单。在这里,我们仅讨论几个关键人物。 宋初,欧阳修、大小宴等人在“花间”内容范围内尽力脱去香艳之风,这不是我们要说的正题;李煜后期、宋初的范仲淹、王安石等人已开始突破“词抒情”的苑囿,但这些人作词极少,力量分散有限,不足以对“花间”形成冲击,这也不去说了。 下面说这个过程中第一个关键人物:柳永 柳永对词的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在形式上开创了漫词长调。漫词的出现不仅是篇幅拉长的问题,它使词比起过去的小令来容量加大了,更能表现广阔的生活内容;第二,也是最主要的,柳永把词从深闰重楼里拉出来,词的抒情主人公不再是深闰里的思妇怨女,而是市井儿女,有专家说,柳永词是专为市井的少男少女们歌唱。 虽未脱绮靡香艳,但天地宽广多了。而且,由于柳永长年浪迹漂泊,羁旅愁思,旅途风光,都入词中,大大拓宽了词的表现范围。 因为柳永词语言柔美清新,内容又迎合当时的“大众口味”,使得当时“有井水处皆歌柳词”,对当时和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再说这个过程的第二个关键人物:苏轼。 词在苏轼这里,彻底摆脱了深闰重楼的狭小圈子,突破了“词抒情”的束缚,变得无所不能。亲情,友情,儿女私情,人生慨叹,功业之志,无一不可以自由抒写。 在表现手法上,苏轼更以议论入词。这些,在他之前的词人们(当然也包括柳永)那里,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这是苏轼对词的第一个巨大贡献。 苏轼对词的第二大贡献,是词的彻底“雅化”,即使词的内容“充分士大夫化”。 无论是语言,还是情趣,都彻底去除了自中晚唐以来香艳之气。 由于以上两点,使苏轼词在当时的士大夫中间广泛传播,再加上“苏门”文人的推波助澜,张孝祥等人起而效仿,“雅词”在北宋词坛蔚然成风,对后世词也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苏轼对词的第三大贡献,是他开启了豪放词之先河。确实,豪放词只有到了辛派词人那里才蔚然成风,堪称一派。 但说苏轼开豪放词的先河却毫不为过,试问,在苏轼之前,还有谁在词中涉足过“豪放”一路?没有!豪放词自苏轼始,是苏轼影响了辛派词人! 至于周邦彦,他并未在词的内容上有开拓之功,只是在词的音律形式上作了考订规范的工作。 综观词的演化嬗变过程,柳永有承先启后之功,而苏轼彻底完成了使词与其它文学样式“身价”等同的构建。 如一定要比出个贡献上的“最”来,苏轼当之无愧。 5.周邦彦对宋词的贡献有: 【王国维认为:“(周)先生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 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 惟张叔夏(张炎)病其意趣不高远。然宋人如欧、苏、秦、黄,高则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 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南宋唯一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 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意谓周邦彦为北宋词的“集大成者”。 周邦彦词的"集大成",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从词的搜求、审定、考证方面来说,他有集成和创制的功劳;就其写作功力之成就而言,他善于体悟言情,描绘工巧周至,又善于融化千人诗句,炼字妥帖工整;从创作风格来说,清真词能集北宋词自柳永到秦观、贺铸等人之成就而独具特色。他发展了柳永以赋为词的铺叙手法,兼取秦词的柔婉、贺词的艳丽,综合形成自己善于勾勒,妙于剪裁,精巧工丽的典雅作风】。 6.柳有和周邦彦对宋词的发展有何贡献有无不足为什么柳永对词的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在形式上开创了漫词长调。漫词的出现不仅是篇幅拉长的问题,它使词比起过去的小令来容量加大了,更能表现广阔的生活内容;第二,也是最主要的,柳永把词从深闰重楼里拉出来,词的抒情主人公不再是深闰里的思妇怨女,而是市井儿女,有专家说,柳永词是专为市井的少男少女们歌唱。 虽未脱绮靡香艳,但天地宽广多了。而且,由于柳永长年浪迹漂泊,羁旅愁思,旅途风光,都入词中,大大拓宽了词的表现范围。 因为柳永词语言柔美清新,内容又迎合当时的“大众口味”,使得当时“有井水处皆歌柳词”,对当时和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柳永在词史上的影响是巨大而又深远的。 柳永词由于三点原因而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普遍的喜爱:其一,语言俚俗浅近,易于被接受。《碧鸡漫志》卷二称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 《后山诗话》称柳词“作新乐府,骫骨皮 从俗,天下咏之。遂传禁中,仁宗颇好其词,每对酒,必使侍妓歌之再三。” 徐度在《却扫篇》中说:“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宋翔凤《乐府余论》说:“耆卿失意无俚,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言,编入词中,以便伎人传习,一时动听,散播四方。” 柳永词首先被民间下层以及边疆汉文化修养层次较低的少数民族所喜闻乐见是不容置疑的,《避暑录话》卷下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就说明了其受欢迎的普遍程度。胡寅在《酒边词序》中也说:柳词“好之者以为无以复加。” 即使是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和社会上层,虽然口头上和理智上表示反对,现实中也掩饰不住对柳词的喜爱。仁宗在人前人后的两套作为,以及晏殊、苏轼等事实上是熟读了柳词却加以贬斥的事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其二,大量创制新调,符合了人们的审美需求。李清照《词论》说:柳永“变旧声作新声,大得声称于世。” 在艺术欣赏方面,人们的审美心理永远是“喜新厌旧”的。最动听迷人、流行一时的乐曲也要逐渐被新兴的音乐所替代,柳永“新声”的出现,正好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艺术享受。 其三,“艳冶”的话题,迎合了人们的性心理。《艺苑雌黄》说:“柳之《乐章》,人多称之。 然大概非羁旅穷愁之词,则闺门淫媟之语。”张端义《贵耳集》说:“盖词本管弦冶荡之音,而永所作旖旎近情,故使人易入。 虽颇以俗为病,然好之者终不绝也。”男女**是出自人的自然本性的,因此也成为文学的永恒主题,这类题材的作品便受到了无论哪个阶层、哪个时代的读者的普遍欢迎。 尤其是宋代都市经济繁荣之后,出现了一个古代的“市民阶层”,他们由中下层官员及家属与仆人、衙门吏卒、商人、手工业者、艺人、城市贫民等等组成,他们在工作闲暇、茶余饭后需要精神调剂,需要娱乐享受,而这个阶层平日最大最多的娱乐方式就是赤裸裸地谈论“性”话题。柳永词因此深得他们的喜爱,趋之若鹜。 然而,更值得注意的却是柳永能一片真诚地对待新事物。柳永长期生活于歌伎舞女之间,他一面继承敦煌曲子词的传统,一面从民间的“新声”中汲取丰富营养,从而在形式、内容、手法以及语言上有了新的突破和新的创造,并由此而获得很高声誉。 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也集中体现在这两个方面:慢词形式的大量创制和运用,从而使其成熟并得到推广,成为两宋词坛的主要创作形式;民间文学与语言的汲取,以及俚俗词派的创立。在词史上,作品在当时能有如此巨大的影响,除柳永以外,恐怕很难找到第二个了。 而且,柳永词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当时就传播到西夏、高丽,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 柳永以毕生精力从事词的创作,在词的创作上,他是个全才。 他既有创意之才,又有创调之才,在创意与创调两方面都充分表现出他的创新精神。后代词人几乎没有不在这两方面接受他的影响的。 很明显,如果没有柳永的出现,词的创作还很难摆脱小令的影响。正是因为柳永大量填写慢词并取得很大成功,“东坡、少游辈继起,慢词遂盛”(宋翔凤《乐府余论》)。 这说明,象苏轼这样的大词人和秦观这样的“婉约之宗”,也都是在柳永的影响下大量从事慢词写作的。周邦彦受柳永的影响更为明显。 《柯亭词论》说:“周词渊源,全自柳出,其写情用赋笔,纯是屯田法。”不过,在接受柳永的影响方面,各有不同,有的在创意方面接受的多些,有的在创调方面接受的多些。 而在创意、创调两个方面同时接受柳永影响的词人就很少了。苏轼开创了豪放词的创作,把词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他在创调方面却没有象柳永那样做出大的贡献。 又如周邦彦,他在词调、词律的规范化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在创意方面的进展却微乎其微。可见,在中国词史上能够象柳永那样在创意与创调两个方面同时作出贡献的词人,在北宋以后的词坛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了。 王灼承认柳永词“序事闲暇,有首有尾,亦间出佳语,又能择声律谐美者用之。”陈振孙则推许柳词“音律谐婉,语意妥帖”(所引皆同上)。 元明以来,柳永作品广受欢迎,而有关他的故事流传也很广泛,话本小说、杂剧戏曲中都有人写过柳永的故事。话本上文提到了《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 7.周邦彦对宋词的贡献有: 【王国维认为:“(周)先生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 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 惟张叔夏(张炎)病其意趣不高远。然宋人如欧、苏、秦、黄,高则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 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南宋唯一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 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意谓周邦彦为北宋词的“集大成者”。 周邦彦词的"集大成",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从词的搜求、审定、考证方面来说,他有集成和创制的功劳;就其写作功力之成就而言,他善于体悟言情,描绘工巧周至,又善于融化千人诗句,炼字妥帖工整;从创作风格来说,清真词能集北宋词自柳永到秦观、贺铸等人之成就而独具特色。他发展了柳永以赋为词的铺叙手法,兼取秦词的柔婉、贺词的艳丽,综合形成自己善于勾勒,妙于剪裁,精巧工丽的典雅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