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归》
落尽棠梨水拍堤,萋萋芳草望中迷。 无情最是枝头鸟,不管人愁只管啼。 |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非常抒情的诗,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色,表达出一种忧郁、寂寞的情感。
首先,诗中描述了棠梨花落尽,水拍堤岸的景象。“落尽棠梨水拍堤”描绘了一种寂寥、冷清的氛围,棠梨花落尽,暗示着春天的结束,同时也给人一种生命流逝的感觉。水拍堤岸,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寂寥、冷清的氛围。
接着,“萋萋芳草望中迷”一句,诗人用“萋萋芳草”来形容春天的景色,同时用“望中迷”表达出一种迷茫、不知所措的情感。这里的“望中迷”不仅仅是诗人对春天的迷惘,更是对人生的迷茫。
然后,诗人笔锋一转,用“无情最是枝头鸟”来表达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情感。这里,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鸟视为无情之物,不管人的愁苦,只管自己啼叫,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
最后,“不管人愁只管啼”与首句“落尽棠梨水拍堤”形成呼应,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忧郁。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忧郁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非常抒情的诗,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色,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忧郁情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
创作背景
**《春归》并非宋代孟淑卿所作,实为李清照前期作品**。这首词以春归为背景,抒发了词人盼望远人归来的情感。至于创作背景,存在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这首词是李清照得知丈夫将要回家时所作,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这是李清照因朝廷禁止元祐党人子弟居京而别夫回原籍后,在崇宁三年(1104)春所作。这两种说法中,哪一个是确切的创作背景,目前尚不清楚。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您查阅相关文献。
相关诗词
-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
晓日窥轩双燕语,似与佳人。
共惜春将暮,屈指艳阳都几许,可无时霎闲风雨。
流水落花无问处,只有飞云。
冉冉来还去,持酒劝云云且住,凭君碍断春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