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送俊明李提举》

寺甚聊台余五月,户庭微细事皆知。
山中菊径多归思,膝下莱衣少脱时。
吏散庭空无滞牒,客来酒尽只新诗。
耳闻眼见谁虚实。
写与行人作口碑。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寺院的生活和环境,表达了作者对寺院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首联“寺甚聊台余五月,户庭微细事皆知。”直接点明作者在寺院的时间已经很长,对寺院的生活和环境已经非常熟悉,连院子里的一些小事都了如指掌。这样的描述展现出作者对寺院生活的深度参与和热爱。 颔联“山中菊径多归思,膝下莱衣少脱时。”表达了作者对山中菊径的思念,以及看到儿童穿着的莱衣时感到欣喜。这里既有对家乡的思念,又有对寺院生活的满足和快乐。 颈联“吏散庭空无滞牒,客来酒尽只新诗。”描述了寺院生活的另一个特点,即办事高效、待客热情。作者在吏散庭空的环境中处理无滞牒,表现出寺院生活的秩序和高效。同时,作者在客来时以酒待客、以诗会友,展现了其热情好客、风雅儒雅的一面。 尾联“耳闻眼见谁虚实。写与行人作口碑。”作者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强调自己的所见所闻都是真实的,并为寺院生活写下口碑,传达出对寺院生活的高度认可和赞扬。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和表达,展示了作者对寺院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以及对寺院生活的赞美和敬意。它表达了对寺院生活的高尚情操、真诚热情的赞扬,也让人对这种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创作背景
《送俊明李提举》是宋朝诗人方大琮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李俊明即将离开去担任提举的职务,方大琮为了表达对他的祝福和惜别之情而写下了这首诗;另一方面,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风尚,即文人雅士之间常常通过诗词来交流情感、表达友谊。通过对离别情境的描绘,方大琮展示了与李俊明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以上仅是简要分析,如需了解更多,可以查阅相关文献。
诗词关键字: 膝下 新诗 耳闻
相关诗词
  • 1
    [宋]
    有美羊城一钜儒,菊坡气脉最关渠。
    村高懒宿郎官被,色养姑乘使者车。
    曩日绿林功未赏,今年清社事堪书。
    福星何事轻移去,久矣世无公毁誉。
  • 2
    [宋]
    时贤落落甚晨星,世事如棋局又新。
    赤白交驰边面急,腐红销尽国中贫。
    谁令野有横舟者,应是朝无惜宝人。
    握手不堪离思满,愿公自爱庙堂身。
  • 3
    [宋]
    今日病方起,君来喜可知。
    地炉烧榾柮,瓦釜煮犁祈。
    门外雪三尺,窗前梅数枝。
    野夫饥欲死,谁与办晨炊。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