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真藏主》
达磨不曾来东土,二祖亦不往西天。 一条古路生荆棘,更无佛法可流传。 |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富含哲理和深意的诗。从字面上来看,这首诗描述了佛教在东土的传播过程,以及佛法流传的艰辛。但是,从深层次上来看,这首诗表达了对事物发展、人类精神和文化传承等问题的思考。
首句“达磨不曾来东土,二祖亦不往西天”提出了一个假设,即佛教的创始人达摩未曾来到东土(指中国),而二祖(指佛教的重要人物慧能)也没有去往西天(指佛教的发源地印度)。这个假设实际上是对历史事实的颠覆,意在引发读者对佛教传播、文化交流等问题的思考。
次句“一条古路生荆棘,更无佛法可流传”则进一步描述了在这个假设下的情景:由于没有达摩和二祖的传播,佛法在东土的道路上布满了荆棘,难以流传。这句话既表达了佛法传播的困难,也寓意着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的艰辛。
从整首诗来看,它借用了佛教的历史和人物,但并非单纯地讲述佛教故事,而是通过对历史的假设和情景的描述,引发读者对文化、精神、传承等问题的思考和感悟。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语言凝练,寓意深刻,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到的艺术见解。
|
创作背景
**释如珙创作《送真藏主》这首诗的具体背景并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但是,可以从诗的内容和意境来推测一些可能的创作背景。
诗中提到“达磨不曾来东土,二祖亦不往西天”,这里涉及到了佛教中的一些传说和人物,如达摩祖师和二祖慧可。这可能暗示着诗人与真藏主之间的离别与佛教传承、修行的主题有关。同时,诗中又写到“一条古路生荆棘,更无佛法可流传”,这表达了佛教修行之路的艰难与险阻,也可能寓含了诗人对真藏主离别的感慨和对修行的体悟。
综上所述,虽然具体创作背景不详,但诗中所涉及的佛教元素和离别主题可能为创作背景提供了一些线索。
相关诗词
-
得道云林久,年深暂一归。
出山逢世乱,乞食觉人稀。
半偈初传法,中峰又掩扉。
爱憎应不染,尘俗自依依。
-
忧国诚如此,忧民事可知。
政苛纷蠹螫,官墨厌膏脂。
谁谓长城在,不扶元气衰。
天颜还咫尺,时听远猷驰。
-
识度追诸老,文章用一班。
志心深国计,正论豫时艰。
将指顾忧地,登车慷慨间。
却闻涂巷语,有诏命公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