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悬鼓相赞》
彩云缥缈悬红日,瞻彼慈容大导师。 四十八愿丘山重,众生杂念乱如丝。 |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充满敬仰和赞美的诗,描绘了一位伟大导师的形象和他的慈悲愿力。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彩云缥缈悬红日”,这里的景象壮丽、神秘,展现了导师所处的崇高境界。彩云缥缈,悬挂红日,这不仅展示了诗歌中的美感,也隐喻了导师的智慧和光芒。
次句“瞻彼慈容大导师”,这里的“瞻”字表达了深深的敬仰和尊敬,而“慈容大导师”则直接描绘了导师的慈祥和智慧。这句诗传达出人们对导师的深深敬仰和崇拜之情。
接着是“四十八愿丘山重”,这里的“四十八愿”是指导师的慈悲愿力,而“丘山重”则形象地表达了这些愿力的沉重和深厚。这句诗展示了导师无比的慈悲和广大的愿力,体现了他的伟大。
最后一句“众生杂念乱如丝”,这里的“众生杂念”指的是世间众人的烦恼和纷扰,而“乱如丝”则形象地表达了这些烦恼的纷繁和复杂。这句诗反映了导师对世人的深刻理解和慈悲关怀。
整首诗通过壮丽的景象、深沉的情感、形象的比喻和精炼的语言,成功地描绘了一位伟大导师的形象和他的慈悲愿力,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
创作背景
《弥陀悬鼓相赞》是宋代僧人释如珙所作的一首佛教诗歌。这首诗歌主要是赞美阿弥陀佛,表达对佛的虔诚敬仰。释如珙创作这首诗歌的背景可能与他的佛教修行体悟有关,他通过诗歌来表达对阿弥陀佛的信仰和赞美,同时也以此来传达佛教的教义和思想。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诗歌鉴赏辞典或询问语文老师以获取更多信息。
相关诗词
-
对镜不须强灭,假名权立菩提。
色空明暗本来齐。
真妄体分两种。
悟则便名静土,更无天竺曹溪。
谁言极乐在天西。
了则弥陀出世。
-
北望满洲,渤海中风浪大作!
想当年,吉江辽人民安乐。
长白山前设藩篱,黑龙江畔列城郭。
到而今,倭寇任纵横,风云恶。
甲午役,土地削。
甲辰役,主权堕,江山如故,夷族错落。
何日奉命提锐旅,一战恢复旧山河!
却归来,永作蓬山游,今弥陀。
-
叚鹆色不如鹦鹉,强向筵前学人语。
网罗西下陇山空,毛羽虽佳不如汝。
铁衣金觜双雕楹,世间无处无弓矰。
试听内苑笼中语,空诵弥陀六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