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述》
一念重来如祖忍,三生尽见有图澄。 虎虽化女心常在,鹰已为鸠眼可憎。 |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对虎和鹰的描绘,表达了对人性和人生的深刻洞察。
首联“一念重来如祖忍,三生尽见有图澄”,诗人通过比喻,表达了对人性复杂多变的思考。其中,“一念重来如祖忍”中的“一念”代表了人性的瞬息万变,而“重来”则暗示了人性的反复和矛盾。“如祖忍”则表达了人性的坚韧和持久。而“三生尽见有图澄”中的“三生”则象征了人生的三个阶段或三种状态,而“有图澄”则暗示了人生的变化和无常。这两句诗将人性描绘得淋漓尽致,引人深思。
颔联“虎虽化女心常在,鹰已为鸠眼可憎”,诗人通过对虎和鹰的描绘,进一步表达了对人性的理解。其中,“虎虽化女心常在”表达了即使是人性的变化,其本质仍未改变。这里诗人用虎来比喻人性中的野性和残忍,而“女心常在”则表达了人性中的柔弱和善良。而“鹰已为鸠眼可憎”则表达了人性中的虚伪和丑陋,这里诗人用鹰来比喻人性中的刚毅和果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鹰也变得丑陋不堪,如同鸠眼一样令人厌恶。
整首诗通过对虎和鹰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性和人生的深刻洞察。诗人通过比喻和象征,将人性中的复杂多变、变化无常、柔弱善良、虚伪丑陋等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人也通过这首诗提醒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善良和真实,不要被外在的虚伪和丑陋所迷惑。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深意的咏物诗,值得人们反复品味。
|
创作背景
《杂述》是宋朝文人林泳创作的一部作品。至于其创作背景,目前暂无从考证,您可以查阅相关的文献典籍,或咨询专家学者,以获取更多帮助。以下是我提供的信息: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许多文人雅士都喜爱文学创作。林泳作为当时的文人,他的创作可能受到社会文化背景、个人经历以及文学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通过了解这些背景信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杂述》的创作背景和林泳的创作动机。
若您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建议您查阅更多的文献资料,或咨询相关的专家学者,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相关诗词
-
老屋江皋近,兵船上下愁。
只求连夜过,怕被斗风留。
烽火沿村放,鸡豚比户搜。
芦中多难妇,莫劝土人收。
-
自来生计少,难后更何营?
襆被让寒女,稻梁分老兄。
儿知盐米贵,天与利名轻。
得饱殊非易,明年我欲耕。
-
祝柱客曾兴刺,斲窗史亦留名。
我见诸相非相,天何不鸣善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