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述》
文章不宜命达,帝王亦忌时名。 谩说赋求司马,曾闻诗杀道衡。 |
作品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深深忧虑和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反思。
首句“文章不宜命达,帝王亦忌时名”,直接点明了一个事实:文章,尤其是文学成就,在政治权力面前往往显得无力。即使你的文章再好,如果它触动了政治的敏感神经,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帝王们更是忌讳“时名”,即社会上的名声。他们担心自己的统治地位会因为过于显赫的文学成就而受到质疑,从而影响他们的权威。
“谩说赋求司马,曾闻诗杀道衡”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忧虑。司马相如和石崇的故事在这里被用来作为警告。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石崇的《王恺叹雪诗》都表现出了卓越的文学才华,但这些成就最终并没有为他们带来好结果。司马相如因为写赋得到汉武帝的宠信,却因为“假天子威”而惹怒了皇帝,最后被迫离开朝廷。石崇因诗歌名气大而得到皇帝的赏识,但最终却因为贪污受贿而被杀。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文学与政治权力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反思。它提醒人们,在追求文学成就的同时,必须时刻警惕可能带来的政治风险。这不仅是对个人的提醒,也是对社会的警示。
|
创作背景
《杂述》是宋朝文人林泳创作的一部作品。至于其创作背景,目前尚不清楚,可能涉及到作者个人的生活经历、社会环境以及文学风格等多方面因素。为了更准确地理解《杂述》的创作背景,可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
相关诗词
-
老屋江皋近,兵船上下愁。
只求连夜过,怕被斗风留。
烽火沿村放,鸡豚比户搜。
芦中多难妇,莫劝土人收。
-
自来生计少,难后更何营?
襆被让寒女,稻梁分老兄。
儿知盐米贵,天与利名轻。
得饱殊非易,明年我欲耕。
-
祝柱客曾兴刺,斲窗史亦留名。
我见诸相非相,天何不鸣善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