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寺》
檀心素面水沉香,一架清阴满院凉。 莫道春归无觅处,春归却在赞公房。 |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充满禅意和哲理的诗,以下是对它的赏析:
首句“檀心素面水沉香”,描绘了檀香树的形态和气质,檀香树心白如玉,香气醇厚,给人一种清净高雅的感觉。这里既展示了檀香树的特性,又暗示了诗人的心境和追求。
次句“一架清阴满院凉”,通过对檀香树树荫的描绘,进一步渲染出清凉宁静的氛围。这句诗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心境清凉的境界,具有浓厚的禅意。
末两句“莫道春归无觅处,春归却在赞公房”,运用了隐喻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对于春天消逝的哀思,同时也展示了生命的轮回和生生不息的哲理。诗人借春天归去的景象,寓言人的生命无常,但又通过“春归却在赞公房”表达出生命不断循环,永恒存在的理念。
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凝练,通过对檀香树的描绘和对春天归去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深深敬畏和赞叹,同时也透露出浓厚的禅意和哲理思考。
|
创作背景
曾季貍的《宝应寺》的创作背景与宝应寺的历史和地理位置有关。宝应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据了解,宝应寺建于南朝梁代,经历了多次兴废,唐代时成为佛教禅宗临济宗的祖庭之一。到了宋代,宝应寺更是名扬四海,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题咏。
曾季貍作为宋代文人,游览宝应寺时,被寺庙的宁静祥和的氛围和历史悠久的建筑所吸引,因此创作了《宝应寺》一诗,表达了对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同时,诗歌也可能寓含了对人生、命运等哲理的思考。
相关诗词
-
生前曾与结幽期,身后冥交独有师。
为挂蒲团思往日,因弹锡杖忆当时。
泪随雪片应难尽,情断风灯总自持。
法力护来还不灭,年年慧树长新枝。
-
如生小小真,犹自未栖尘。
--郑符褕袂将离座,斜柯欲近人。
--段成式昔时知出众,情宠占横陈。
--张希复不遣游张巷,岂教窥宋邻。
--郑符庾楼吹笛裂,弘阁赏歌新。
--段成式蝉怯纤腰步,蛾惊半额嚬。
--张希复图形谁有术,买笑讵辞贫。
--段成式复陇迷村径,重泉隔汉津。
--郑符同心知作羽,比目定为鳞。
--张希复残月巫山夕,余霞洛浦晨。
--段成式
-
半升浊酒试莼羹,贱买鱼虾已厌烹。
浅水衣蒲有船过,淡烟笼月更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