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谈谈你对诗歌的看法,要有自己的见解诗歌,不完全是阳春白雪,也包含有下里巴人的东西.诗歌中既有文人雅士的佳作,也有凡夫俗子的偶得.中国诗歌的发展伴随着文化的发展.从诗经,离骚,到后来的汉赋,唐诗,宋词,以及并不出名的明清诗歌.到了近代,也涌现出一批优秀诗人.从古体诗,到律诗,绝句到宋词等,无不反映中国历代文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对美好事物的歌咏,对丑恶事物的憎恨.无论是华丽的骈文,还是清新的诗歌.都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近当代也有古体诗词的作者,还有不少佳作,比如**.七八十年代的朦胧诗派也不错,都是一些现当代诗歌.在今天,在流行歌曲充斥人们耳朵的时候,诗歌的发展呈现疲软的台式,所以我感觉我们应该重视诗歌的发展,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发扬光大!我喜欢诗歌,有机会可以探讨下.完全自己的想法,码字不容易,采纳了吧.。 2.曹植诗词的评价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族王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曹植还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更是赞许有佳:“天下才共一石(dàn),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3.我急需一首诗歌及它的评价赏析希望赏析时抓住某点,思路清晰,并席慕容 《白色山茶花》 山茶又开了,那样洁白而又美丽的花朵,开了满树. 每次,我都不能无视地走过一棵开花的树.那样洁白温润的花朵,从青绿的小芽儿开始,到越来越饱满,到慢慢地绽放;从半圆,到将圆,到满圆.花开的时候,你如果肯仔细地去端详,你就能明白它所说的每一句话.就因为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所以,它就极为小心地绝不错一步,满树的花,就没有一朵开错了的.它们是那样慎重和认真地迎接着唯一的一次春天. 所以,我每次走过一探开花的树,都不得不惊讶与屏息于生命的美丽. 我惊讶于这种美丽. 这是诗人席慕容写的一篇散文,全篇仅有二百余字.文章的好坏并不在于长短,它传达的意境,却深邃辽远,令人回味无穷. “山茶花又开了”,忽然其来的第一句,直点所要开展的主题,一个“又”字,证明了作者长时以来对于“花”或者“山茶花”的关注.“洁白”与“开了满树”,给人以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引申了所要展开的内容. “花”,给人以一种愉悦的心灵享受,它是一个画面和时间的定格,它背后的内容很复杂,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有绽放美丽的追求——“每次,我都不能无视走过一颗开花的树”,就是这个道理.“洁白温润”是温暖明朗润湿而柔弱的,“洁白”象征着纯洁,“纯洁”是一个人的向往和追求(这是文章的文眼).“小芽儿”是口语,读来让人亲切,充满了未知的幻想.“饱满”和“绽放”,是一个成熟的过程,“越来越”、“慢慢的”是一种坚深,有种了然于胸却不愿道出的苦痛.“半圆”、“将圆”、“满圆”,非常形象而贴切,用一种象征的意蕴,同样点明了一种成长的过程. 总之,若花儿开了,你认真去体会,你会发觉它的过程有总有无限多的故事.。 4.诗中诗人——评论诗人的诗句有诗词中包含对诗人评论的诗句有哪些别人写李白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杜甫)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世人皆欲杀,唯吾独怜才.(杜甫)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杜甫)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诗总不离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句句皆合圣教.(徐增)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袖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李白写孟浩然的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李白《赠孟浩然》。 5.【白居易诗词评价郭沫若如何评价白居易的诗啊白居易诗歌的特点是:①通俗易懂、雅俗共赏.②常用对比手法.③注重人物描写.白居易的诗明白如话,平易浅畅.这种平易浅切的诗歌语言,在当时整个诗坛变革中正起到了瓦解旧的诗歌语言范型与格套的作用.他的大多数讽谏诗一吟咏一事,主题集中,人物事件高度典型化,如《卖炭翁》,直叙其事,叙述完整,情节曲折.其次,在叙事议论的结合上也有特色.多数诗是“卒章显志”,即篇末议论.其中有几类:一是诗人直接议论,宣泄感情,如《红线毯》;二是将自己的优裕生活与百姓的贫困相对比,如《观刈麦》、《村居寒苦》,表达自责内疚的心情;三是将百姓的饥寒与豪贵的穷奢极欲进行对比,如《买花》、《轻肥》.再次,除了直赋其事外,还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