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中描写“舞蹈”的诗句有哪些1、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 君子陶陶,左执翿,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 译文:左手握笙簧,右手招我奏“由房”。心里乐又爽!舞师乐陶陶,左手摇羽毛,右手招我奏“由敖”。快乐真不少! 2、简兮简兮,方将万舞。 译文:鼓声咚咚响不停,万舞马上就举行。 3、振振鹭,鹭于下。鼓咽咽,醉言舞。于胥乐兮。 译文:在那饮酒喜交加。白鹭一群向上飞,渐展翅膀任来回。鼓声咚咚响不停,趁着醉兴把家归。乐在一起真快慰! 4、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译文:诗,表达他的志向;歌唱表达他的心声,舞,表达他的容止。 5、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 译文:敲起鼓来中冬响,宛丘低坡舞翻然。不管寒冬或炎夏,洁白鹭羽手中舞。你击缶当当响,欢舞宛丘大路上。不管寒冬或炎夏,持鹭羽舞姿漂亮。 6、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译文:枯叶呀枯叶,风儿吹动着你。兄弟们呀,我来唱歌你们和!枯叶呀枯叶,风儿吹着你飘。兄弟们呀,我唱你和约明朝! 7、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译文:子仲家里那女子,翩翩起舞在树下。 8、龠舞笙鼓,乐既和奏。 译文:吹龠而舞,舞时依照龠声为节拍。 9、硕人俣俣,公庭万舞。 译文:身材高大又魁梧, 公庭里面当众舞。 10、於赫汤孙!穆穆厥声。庸鼓有斁,万舞有奕。 译文:钟鼓洪亮一齐鸣,场面盛大看万舞。 2.要一篇关于诗经的赏析文章《桃夭》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 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 《桃夭》属于汉唐古典舞,表现了姑娘待嫁的心情。 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看过这样的舞蹈不禁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 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正如诗经中《桃夭》所展现的一样逃之夭夭,灼灼其华。 整个作品中完全展现了待嫁女子的羞涩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全诗分为三章。 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人们常说: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这里是第一个用花来比美人,并不为过。自此以后用花、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层出不穷,如魏阮籍《咏怀诗》之十三:“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辉光。” 唐崔护《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宋陈师道《菩萨蛮》词:“玉腕枕香腮,桃花脸上开。” 他们皆各有特色,自然不能贬之为庸才、蠢才,但他们无不受到《诗经》这首诗的影响,只不过影响有大小,运用有巧妙而已。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 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我们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 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 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 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确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随着充满待嫁少女梦幻气息的汉唐古典舞《桃夭》,出自《诗经□周南□桃夭》,整个舞蹈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舞者妙曼的身姿为观众塑造了如同小桃树一般的少女形象。 少女们轻盈跳跃着,如同桃之精灵一般,整个舞蹈充斥着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取自《诗经》的舞曲《桃夭》中待嫁少女艳若桃李的面容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四月盛开的桃林之中,妙龄少女们嬉戏玩闹着,少女的清脆笑声伴着桃花的香味扑面而来,充满着生机活力的舞姿如同枝头桃花般在这美丽的世界怒放。 粉绢白衣和粉嫩的妆容,待嫁少女那娇羞的眼神,掩面时流露出的女儿家的羞涩……被舞者们用完美的舞姿一一演绎,伴着的曲调如行云流水般素洁高雅,紧跟而后的快板却表现了少女们独有的调皮与活泼,明媚的眼眸、红扑扑的少女羞脸庞伴着那身桃色绢裳,观者无一不被这桃树精灵所吸引。 舞者们挥舞着桃色透明的衣袖,粉纱翩翩,在一片片桃花花瓣中蕴藏着的是少女们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与期盼:“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美丽如桃花的少女对于未来的美好生活,有着最最美好的想象。 我作为外国语文娱部部长,在迎接学院50年校庆之际,选择了《桃夭》作为表演节目。在排练过程中我作为这支舞的负责人,对《桃夭》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 作为汉唐古典舞标志性的动作——抛袖和翘首折腰在《桃夭》中频频出现,在舞者们翘首折腰的动作中,少女们一颦一笑被刻画的淋漓尽致,更让人感受到了独属于少女的那种妩媚,就像四月盛放的桃花,在舞动中让人嗅到了春的气息。 “翘首折腰”这一动作表现在以舞袖、折腰为主题动作的艺术舞蹈中,注重腰功与袖式的变化, 以柔软的腰功显示舞蹈魅力。 随时有快节奏的技巧表演昂扬的气势, 但其基调是柔美轻捷长, 色彩明丽, 极少萎靡, 颓废的情绪。以《桃夭》、《踏歌》为代表的汉代舞蹈具有上述的风格特征, 一方面体现了汉代兴盛向上的时代气息, 另一方面也是表现了这类舞蹈的主要观众———皇室贵族、文人文士的欣赏趣味与审美要求。 在服装的制作上,我们以原版的服装作为模板,花费了1300元做了衣服,可以说几乎和原版里的衣服一样,一手是水袖,一手是手绢,但排起舞来,水袖和手绢并不是十分容易就可以甩上去的,其实还要求舞者手臂的力量和技巧。并且这个舞蹈排练起来对队形和前后间距的控制要求很高,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偏台和站错位置的现象。 并且在个人技巧方面也要求很高,尤其对主舞的要求更是很高,无论对身形,还是柔韧度和个人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 在音乐上,伴奏和旋律充满了唐代时期的特征。 很有汉唐时期的宫廷特征。 3.《诗经》的艺术手法对后代文学的影响《诗经》不但包含了深厚广博的内容,而且在艺术上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并对后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面向现实,朴实、自然的风格特征 《诗经》作品主要产生与我国古代中原和北方地区。作为文学作品,它的艺术形式体现了殷商和周代那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理性精神,表现出重人事、重实际、重现实的特征。 在艺术风格上,《诗经》三百篇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但从总体上看,不能不说是以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为其基调。 这一艺术风格直接 表现为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真率地表达感情。 《诗经》中的作品,紧贴现实生活,不作无病呻吟,感情真挚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态。不论是民族史诗,还是怨刺诗、征役诗,就是那些开放活泼的爱情诗也是如此。 这些作品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乡土情调,面向现实生活。可以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诗经》的作者善于运用写实的手法,描写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刻画那些颇富特征的细节或生活侧面,抒发淳朴真挚的内心感情。如《卫风·氓》、《邶风·静女》、《豳风·七月》、《 豳风·东山》、《 小雅·采薇 》、《王风·黍离》、《王风·君子于役》、《 魏风·伐檀》、《硕鼠》、《小雅·北山》、《十月之交》等。 这些诗中的朴实自然的风格,近人称之为“写实”的创作方法,或称为“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之一。 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诗经》以至中国诗歌艺术手法的基本特征。 最早提出赋、比、兴概念的是《周礼·春官·太师》,其中说道:“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毛诗序》把“六诗”叫做“六义”。 汉代的郑众、郑玄,六朝的刘勰等人,对赋、比、兴都进行了阐释。对赋、比、兴的解释,历来不尽相同,现多取朱熹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即直接抒写或铺叙,直陈描述。 比:“以彼物比比物也”。 即打比喻,对事物进行形象具体的比况。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即起兴或发端,借用其他事物以引出所歌咏的对象。 宋代有一个叫李仲蒙的,对“赋、比、兴”提出的一种解释,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他说:“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 李仲蒙解说的特点是将“赋、比、兴”与“情”紧密结合起来。诗歌是言情的,在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上,李仲蒙注意到情的作用,可以说是独具慧眼的。 “赋”,是文学创作的最基本方法。谢榛《四溟诗话》说:“予尝考之《三百篇》:赋,七百二十;兴,三百七十;比,一百一十。” 统计虽有出入,然大体可信。《诗经》用赋大量,既可铺叙,又可抒情;既可用于对话,也可用于描绘,可写全景,也可写一个场面。 如《七月》,八章全用赋笔,其艺术效果深刻、真实而感人。《静女》,写一个场面,表现了人物心理感情。 此外如《君子于役》、《芣苢》、《十亩之间》,皆单纯用赋法之例。(关于“赋”,可参见《文史知识》89年第10期褚斌杰《论诗经“赋比兴”之“赋”》。) 比,即比喻。《诗经》中之比,有的比方具体事物,有的用以说理,有的用以写人,如《卫风·硕人》写庄姜之美: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一连串的比喻写庄姜美丽,可谓穷形尽相,淋漓尽致。如《硕鼠》,通篇用比。 再如《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象牙的切磋、美玉的琢磨,形容君子高雅的仪表。 《陈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以云彩之喻女子的众多。 《大雅·常武》:“如雷如霆,徐方震惊。”以雷霆比喻周宣王的军威。 其余象《氓》《邶风·柏舟》等,用比之处不胜枚举。 兴,“兴者,起也”,即借用其他事物以引起所歌咏的对象。 所以,兴一般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端。其作用,起到一种发端定韵,舒缓语气,齐足诗句的作用;否则作者一上来便直言本意,会显得唐突兀然,若有所缺,甚至失却诗味。 《诗经》中的兴法,基本上有两种形式:借句起兴与借物起兴。借句起兴,如《王风》、《郑风》、《唐风》各有一首“杨之水”,但三诗内容截然不同,“扬之水”一句与所咏本意并无多大联系,可能当时流传的诗歌中有这样的句子,故诗人借用之。 借句起兴,一般与正意联系不大,只起一个开头或起韵的作用。借物起兴,诗人“ 因其所见”或“因其所事”而“触物以起情”。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兴法。如《周南》之“关雎”,“桃夭”、“汉广”,《邶风》之 “谷风”、“燕燕”,《秦风》中“黄鸟”、“晨风”、“蒹葭”,等等。 借物(景)起兴,许多景物与所引出的诗句在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如《关雎》,起兴句可能是诗人看见河洲上成双成对的雎鸟在互相鸣叫,触动情思,联想到人间的爱情。 所以这类兴句,往往有比的意思。朱自清即说是“ 一是起兴 ,一是譬喻”。 它在艺术上,或寄寓,或象征,或渲染,或起韵,或引起联想,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 4.著名的古典舞有哪几个1,《扇舞丹青》 《扇舞丹青》是96级中国舞编导班的毕业晚会上的一段古典舞身韵表演,虽然只有一分多钟,但一向喜欢玩扇的佟睿睿把这一普通的传统道具挥舞得“似扇非扇”、“似剑非剑”,表现出来的艺术意象是“画中有舞”、“舞中有画”。 2,《蝶飞花舞》 《蝶飞花舞》由著名舞蹈演员江楠编舞,于中国对外文艺交流会舞蹈交流演出中演绎出了此舞蹈,并获得了外国友人的一致好评,一举夺得了当场的最佳舞蹈金奖以及最佳编舞奖。 3,《桃夭》 《桃夭》出自《诗经·周南·桃夭》,整个舞蹈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舞者妙曼的身姿为观众塑造了如同小桃树一般的少女形象。 4,《小刀会》 《小刀会》是上海歌剧舞剧院1956年建院后上演的第一部大型民族舞剧,全剧以“起义”“胜利”“抗议”“夜袭”“求援”“突围”“前进”等场次展现了“小刀会”起义的历史风貌。 5,《铜雀伎》 《铜雀伎》由北京舞蹈学院孙颖教授力作,讲述的是三国时代(公元200-265)的舞伎郑飞蓬与鼓手卫斯奴从小相爱。 但光彩照人的飞蓬遭魏王曹操、曹丕父子两代的霸占并倍受将官的欺凌,飞蓬因反抗被处死,已被挖去双目的卫斯奴击鼓相送,最后,飞蓬剪下一束青丝,轻轻放在恋人的身旁,踏着悲愤的鼓声,一步步地走向刑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典舞 5.古典舞有什么代表作《扇舞丹青》、《踏歌》、《蝶飞花舞》、《桃夭》、《秦王点兵》。 1、《扇舞丹青》。 第二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民族舞金奖,并在“CCTV电视舞蹈作品展播评选”中获最佳电视舞蹈作品、最佳导演、最佳电视摄像、最佳电视美术设计4个奖项。 2、《踏歌》。 古典舞《踏歌》虽准确无误地承袭了“民间”的风情,但其偏守仍为“古典”之气韵,那样一群“口动樱桃破,鬟低翡翠垂”的女子又如何于“陇上乐业”呢。 3、《蝶飞花舞》。 古典舞《蝶飞花舞》。由著名舞蹈演员江楠编舞,于中国对外文艺交流会舞蹈交流演出中演绎出了此舞蹈,并获得了外国友人的一致好评,一举夺得了当场的最佳舞蹈金奖以及最佳编舞奖。 4、《桃夭》。 充满待嫁少女梦幻气息的汉唐古典舞《桃夭》,出自《诗经·周南·桃夭》,整个舞蹈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舞者妙曼的身姿为观众塑造了如同小桃树一般的少女形象。 5、《秦王点兵》。 创意来自来世界十大奇迹之一的中国西安秦兵马俑。舞蹈采用了中国古典舞的语汇和创作手法,借古朴的“秦俑”形象,以民间乐曲“绛州大鼓”铿锵有力的节奏、独特的动作造型,表现了中华武士驰骋疆场、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古典舞 6.形容舞蹈的四字词语婆娑起舞、歌莺舞燕、清歌曼舞、凤歌鸾舞、缓歌慢舞。 一、婆娑起舞 白话释义:形容盘旋跳起舞来的飘逸优美的姿态,有时也指树的生长样子。 朝代:周朝 作者:多人所作 出处:婆娑起舞。——《诗经·陈风·东门之枌》。 翻译:盘旋着跳起舞来。 二、歌莺舞燕 白话释义:歌声宛转如黄莺,舞姿轻盈如飞燕。亦形容景色宜人,形势大好,也形容舞姿优美。 朝代:宋 作者:苏轼 出处:《锦被亭》词:“燕舞莺啼春日长。” 翻译:歌声宛转如黄莺,舞姿轻盈如飞燕,春日美景还长着呢 三、清歌曼舞 白话释义:清亮的歌声,柔美的舞蹈。 朝代:近代 作者: 瞿秋白 出处:《乱弹·代序》:“‘乾嘉以降’不久,昆曲的清歌曼舞的绮梦,给红巾长毛的‘叛贼’揭乱了。” 四、凤歌鸾舞 白话释义:神鸟歌舞。比喻美妙的歌舞。 朝代:宋 作者:陈亮 出处:《点绛唇》词:“凤歌鸾舞。” 翻译:美妙的歌舞。 五、缓歌慢舞 白话释义:柔和的歌声和舒缓的舞姿。 朝代:唐 作者:白居易 出处:《长恨歌》:“缓歌慢舞凝丝竹” 翻译:柔和的歌声和舒缓的舞姿仿佛凝固住了丝竹。 7.赞美舞蹈的词语歌莺舞燕、婆娑起舞、清歌曼舞、凤歌鸾舞、缓歌慢舞。 一、歌莺舞燕 白话释义:歌声宛转如黄莺,舞姿轻盈如飞燕。亦形容景色宜人,形势大好,也形容舞姿优美。 出处:《锦被亭》词:“燕舞莺啼春日长。” 朝代:宋 作者:苏轼 翻译:歌声宛转如黄莺,舞姿轻盈如飞燕,春日美景还长着呢 二、婆娑起舞 白话释义:形容盘旋跳起舞来的飘逸优美的姿态,有时也指树的生长样子。 出处:娑起舞,竹影婆娑。《诗经·陈风·东门之枌》。 朝代:周朝 作者:多人所作 翻译:盘旋着跳起舞来,像竹影一般。 三、清歌曼舞 白话释义:清亮的歌声,柔美的舞蹈。 出处:《乱弹·代序》:“昆曲的清歌曼舞的绮梦,给红巾长毛的‘叛贼’揭乱了。” 朝代:近代 作者: 瞿秋白 四、凤歌鸾舞 白话释义:神鸟歌舞。比喻美妙的歌舞。 出处:《点绛唇》词:“凤歌鸾舞。玉斝飞香醑。” 朝代:宋 作者:陈亮 翻译:美妙的歌舞,玉杯飞淌着浓香的美酒。 五、缓歌慢舞 白话释义:柔和的歌声和舒缓的舞姿。 出处:《长恨歌》:“缓歌慢舞凝丝竹” 朝代:唐 作者:白居易 翻译:柔和的歌声和舒缓的舞姿仿佛凝固住了丝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