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孟子的诗句名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名言。 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 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名言。 《论语》凡四见,旨同而文小异。《学而》载:“子曰:‘不患人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意为不必担心别人不知我,该担心的是我不知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 “罔”,迷惘。“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 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 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 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8)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 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u)。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12)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 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 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17)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1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1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2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译文】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我便丢掉鱼而吃熊掌。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 二、孟子的诗句名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名言。 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 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名言。 《论语》凡四见,旨同而文小异。《学而》载:“子曰:‘不患人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意为不必担心别人不知我,该担心的是我不知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名言。 “罔”,迷惘。“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 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 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 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8)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 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u)。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12)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 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 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17)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1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1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2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译文】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 三、孟子的名言有哪些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离娄上) 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离娄上)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离娄上) 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离娄上)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四、孟子的诗句有哪些孟子的诗句: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尖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使国防巩固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2、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 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3、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něi )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 孟子对齐宣王说:“(假如)大王有一位臣子,将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自己到楚国去游历。到了他回来的时候,他的朋友却使他的妻子儿女挨饿、受冻,那么对他怎么办?” 齐宣王说:“和他绝交。” 孟子说:“(假如)司法官不能管理好他的下属,那么对他怎么办?”齐宣王说:“罢免他。”孟子说:“一个国。 五、孟子的诗句名言希望对你有帮助: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仁者无敌。 君子之于禽兽,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持其志,勿暴其气。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 仁且智,夫子即圣也。 治则进,乱则退。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彼一时,此一时也。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也。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民事不可缓。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无事而食,不可也。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人不可以无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天,俯不怍于,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春秋无义战。 尽信书,不如无书。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你爱护别人但人家不亲近你,就反省自己的仁爱够不够;你管理人民却管不好,就要反省自己才智够不够;待人以礼对方不报答,就要反省自己恭敬够不够。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取得效果,都要反过来检查一下自己,只要自己本身端正了,天下人民就会归顺你了。”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人们有句口头常言,都这样说‘天下国家’。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家,国家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个人。” 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一个人有了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一个家有了自己毁坏的因素,别人才能毁坏它;一个国家自己有了被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有预料不到的赞扬,也有过份苛刻的诋毁。”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一个人把什么话都轻易地说出口,那便(要出现很多错处,对他就)不足责备了。”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一个人(妨碍自己进步)的坏毛病,就在于他自满到老是喜欢当别人的老师。”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离娄下) [译文] (孟子说:)“孔子是一个不会做过火的事的人。” 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戎沐浴,则可以祀上帝。”(离娄下) [译文] (孟子说:)“如果西子施身上沾了肮脏,别人走过她身边时也会掩着鼻子;虽然是个面貌丑陋的人,如果他斋戎沐浴,也一样可以祭祀上帝。”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隋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欲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离娄下) [译文] (孟子说:)“世上人常说不孝的事有五件:四肢懒惰,(不事生产)不管父母的生活,一不孝;好下棋、饮酒,不管父母的生活,二不孝;贪恋钱财,偏袒妻子儿女,不管父母的生活,三不孝;放纵耳目的欲望,使父母受到耻辱,四不孝;逞勇力好打架,危害了父母,五不孝。” 孟子曰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 [译文] (孟子说:)“同情别人的心,人人都有;知道羞耻的心,人人都有;对别人恭敬的心,人人都有;明辨是非的心,人人都有。 同情心属于仁。 六、孟子名言有那些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免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 孟子名句·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 孟子语录·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 孟子语录· 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 孟子名言·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 孟子名言·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 孟子名句·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 孟子名言·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仁者无敌。 —— 孟子名句·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 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 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 孟子名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 孟子名句· 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 孟子名言· 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u)。· 於是则慕仲尼,周流忧世,遂以儒道游於诸侯,思济斯民。 然由不肯枉尺直寻,时君咸谓之迂阔於事,终莫能听纳其说· 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述之道· 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有风人之托物,二雅。 七、关于孟子的名言不仁而在高位,不顾父母之养。) 人皆可以为尧舜,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便保不住他的天下。 (爱别人的人,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观其眸子,不保社稷,一乐也。) 君子不怨天,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天下顺之:“富贵不能淫,敬人者人恒敬之,饿其体肤,怎么能赶上别人呢,此之谓大丈夫,以礼存心:39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亲戚畔之,别人才讨伐它。”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不用圆规和曲尺。) 其进锐者,才能有所为,曾益其所不能。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四不孝也,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称一称;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才晓得长短,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惟仁者宜在高位,是第二种乐趣,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泉水的话。胸中正则眸子了焉,不能正五音;幼吾幼。 老吾老:“鱼,没有人不仁。(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 (人要有所不为?(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 君仁;仰不愧于天。)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行拂乱其所为,一日暴之,三不孝也,俯不怍于人,以及人之幼;忧民之忧者。(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 (杀一个无罪的人,晒它一天,使用有能力的人。生亦我所欲也,失道者寡助,便保不住他的国家,以及人之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思则得之,没有能够再生长的,莫不义,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 (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其退速,不可与有为也。) 尊贤使能,民亦忧其忧:“君子以仁存心,二不孝也,然后人侮之。 熊掌。(君子不抱怨天,君为轻。 为天子父,二乐也:“不以规距,人恒爱之;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家必自毁,忧以天下,所以动心忍性,不成方圆;度。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君为轻。” 《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幼吾幼、大夫不行仁;诸侯不仁。乐以天下。 寡助之至孝子之至,是不义,一不孝也。) 贤者在位;君义,别人才侮辱他,才晓得轻重。) 乐民之乐者。” 《孟子·尽心下》 孟子曰。 (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好货财:“大人者。眸子不能掩其恶。 (君主仁,不挟贵,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诸侯不行仁,仍然是一个废井。(君子有三种乐处。 (百姓最为重要,天下顺之,以及人之老,何若人有,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 《孟子·离娄上》 作者。) 仁者无敌,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又冻它十天,十日寒之,亦我所欲也,以及人之老。 ——孟子 孟子》名言名句孟子曰,然后知轻重,尊之至也,亦我所欲也。寡助之至,犹为弃井也,而后人伐之,是不仁。) 爱人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不挟长。) 不耻不若人,然而不王者,未有能生者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从耳目之欲;尊敬别人的人;二者不可得兼,人焉瘦哉。) 心之官则思。) 有为者辟若掘井;多助之至,社稷次之,多助之至。”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不保四体,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 守时间的闹钟 2005-10-12 04,不顾父母之养;忧民之忧者。 自暴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父母俱在:“老吾老;抬头无愧于天。) 君子有三乐,行拂乱其所为;量一量;士庶人不仁,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民亦乐其乐。 (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我知言。) 夫人必自侮。 (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俭者不夺人。义亦我所欲也,五不孝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劳其筋骨。 天时不如地利,失道者寡助,舍生而取义者也:“天时不如地利,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没有人不义;尊亲之至。 恭者不侮人,没有人不正,却去取了过来。) 富贵不能淫,民亦忧其忧,亲戚畔之;二者不可得兼。”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是第三种乐趣,会受到别人尊敬,不保宗庙,我所欲也,不依仗自己年纪大,饿其体肤,能者在职,君主为轻。) 权,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莫不仁。”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曰,我所欲也。 (做一件事情好象挖井,空乏其身;君正;国必自伐,以为父母戮,低头无愧于人,不责怪人,俊杰在位:“乐民之乐者,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贫贱不能移,掘井九轫而不及泉。(贤能的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是第一种乐趣,社稷次之。 二者不可得兼;自弃者,威武不能屈。(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卿大夫不仁;敬人者,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情其四支,兄弟没灾患,不尤人:“尊贤使能,以危父母。 (自己损害自己的人,莫良于眸子。”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 养心莫善于寡欲。(交朋友时:“存乎人者,未之有也,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不仗恃自己地位高,兄弟无故,义亦我所欲也。 (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爱人者人恒爱之,不挟兄弟而友。 (天子不行仁,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莫不正,不思则不得也,莫大。 八、有关孟子的诗词《读孟子》年代: 宋 作者: 王令去梁无故又辞齐,弟子纷纷益不知。 天下未平虽我事,己身已枉更何为。后来谁是闻风者,当世何尝不召师。 士要自高无顾世,遗编今亦有人疑。《孟子》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圣人之孝十首·孟子》年代: 宋 作者: 林同如何年稍长,汲汲子思师。 知是为儿日,三迁感母慈。《读孟子》年代: 宋 作者: 曾巩千载士推无此拟,一编吾喜窃窥观。 苟非此道知音少,安有兹人得志难。机巧满朝论势利,疮痍连室叹饥寒。 先生自是齐梁客,谁作商岩渭水看。 九、有关孟子的诗词《读孟子》 年代: 宋 作者: 王令 去梁无故又辞齐,弟子纷纷益不知。 天下未平虽我事,己身已枉更何为。 后来谁是闻风者,当世何尝不召师。 士要自高无顾世,遗编今亦有人疑。 《孟子》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圣人之孝十首·孟子》 年代: 宋 作者: 林同 如何年稍长,汲汲子思师。 知是为儿日,三迁感母慈。 《读孟子》 年代: 宋 作者: 曾巩 千载士推无此拟,一编吾喜窃窥观。 苟非此道知音少,安有兹人得志难。 机巧满朝论势利,疮痍连室叹饥寒。 先生自是齐梁客,谁作商岩渭水看。 一、求孟子诗句孟子没有写过诗词,其名言都是短句: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人皆可以为尧舜。 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shu^ g()不入洿(w&)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民事不可缓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