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寄静虚上人云门》

寒日白云里,法侣自提携。
竹径通城下,松门隔水西。
方同沃洲去,不自武陵迷。
仿佛心疑处,高峰是会稽。
作品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寒日里的清新自然画卷,透露出诗人与法侣一同游览山水的惬意与恬淡。通过运用丰富而生动的意象,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首句“寒日白云里,法侣自提携。”描绘了白云在寒冷的日光中飘浮的景象,同时点明了诗人与法侣相伴而行。这里既展示了天气的寒冷,又体现了诗人与友人相互扶持、共度时光的情景。 接下来,“竹径通城下,松门隔水西。”描绘了翠竹掩映的小径通往城下,松林之门隔水相望。这两句通过对竹、松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勾勒出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展现了自然与城市的和谐共存。 然后,“方同沃洲去,不自武陵迷。”诗人用“沃洲”与“武陵”两个典故,表达了自己与法侣一同游览山水,沉浸于自然美景,忘却世俗纷扰的心境。 最后,“仿佛心疑处,高峰是会稽。”诗人用“仿佛”与“心疑”表达了在面对美景时内心的陶醉与恍惚,同时将眼前的高峰比作著名的会稽山,进一步展现了自然美景的壮丽与魅力。 整首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诗人内心感受的表达,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同时,诗人运用典故和比喻手法,使得诗歌意境更加深远,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
创作背景
《寄静虚上人云门》是唐代诗人张南史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唐朝时期,张南史在游历途中,经过云门山时,想起了一位名叫静虚的僧人,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对这位僧人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的意境非常清新自然,通过对云门山和静虚上人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精神世界的向往。诗中“云门”指的是云门山,是一座位于今天浙江省绍兴市境内的山峰。而“静虚上人”则是一位隐居在云门山上的僧人,他以清修苦行、追求精神境界而著称。 整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用词精准恰当,表现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诗歌艺术的独特见解。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唐代文人墨客对于自然山水和人文精神的热爱和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诗词关键字: 提携 高峰 仿佛
相关诗词
  • 1
    [唐]
    落日山水清,乱流鸣淙淙。
    旧蒲雨抽节,新花水对窗。
    溪中日已没,归鸟多为双。
    杉松引直路,出谷临前湖。
    洲渚晚色静,又观花与蒲。
    入溪复登岭,草浅寒流速。
    圆月明高峰,春山因独宿。
    松阴澄初夜,曙色分远目。
    日出城南隅,青青媚川陆。
    乱花覆东郭,碧气销长林。
    四郊一清影,千里归寸心。
    前瞻王程促,却恋云门深。
    毕景有余兴,到家弹玉琴。
  • 2
    [宋]
    舌头一脔肉,口唇两片皮。
    其间无固必,分外莫猜疑。
    赵州古佛,云门圣师,历历机头不挂丝。
    自然桃李成蹊去,那是春风作意吹。
  • 3
    [南北朝]
    四时咸一德。
    五气或同论。
    犹吹凤凰管。
    尚对梧桐园。
    器圜居士厚。
    位总配神尊。
    始知今奏乐。
    还用我云门。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