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合《踏莎行》一词评价秦观词特色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元祐初,苏轼极力推荐秦观,即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因竞争株连被贬谪,一生穷困潦倒,卒于藤州,年五十二岁,著有《淮海词》.绍圣三年.秦观徒郴州.四年春暮,作《踏莎行》(雾失楼台),词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是秦观贬官后写的一首小词,风格有别于前期创作.满目凄凉,无限惆怅,迁客之孤清,失意之哀鸣,揉和着清丽典雅的风格,跃然纸上.婉约词宗秦少游在描写羁旅行役的词作中, 这首题为《踏莎行》(雾失楼台),实为力作. 现在我就《踏莎行》(雾失楼台)谈谈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一、秦观词独特的白描手法. 就艺术来说,朴素是一种美,白描手法具有朴素之美. 《踏莎行》朴实无华,几乎没有运用什么华丽词藻,迁谪的哀怨,孤苦悲伤,委婉道来,读者不禁为之叹息.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望断桃源无寻处".巧用"迷"与"失"两字,构成互文"迷失",空濛自然景色的描述,暗示自己如履薄冰的处境.不加渲染,全无雕琢的嫌疑,平常的语言,自是生情. 从词的上阙淡淡的几句描述,我们就可以知晓作者当时的生活环境,住在"孤馆"中;感觉着料峭"春寒";听到的是"杜鹃"‘不如归去'的凄惨叫唤声;看到的是薄暮"斜阳".层层围绕,就四个平常的词连缀在一起,把作者无法忍受,没有希望的痛苦心境,充分显示出来."不加雕琢,水到渠成",实在是难得的妙词. 秦观非常善于白描.《满庭芳》中的"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也是运用了白描手法,遣词使语,生动鲜明,使人历历如见,是天生的好言语. 秦观的作品有很多篇目是描写"花间"、"尊前"的.他饱尝过尘世的苦难,对下层人物有很深的同情感.他笔下绝没有那种卖笑追欢、自甘堕落的**形象,他同情下层妇女的苦难,怜悯她们的不幸,他描绘了这些妇女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作者内心世界的剖白,加上他在借鉴了韦庄、柳永的白描手法基础上有所发展,使文辞更加生动、真切,从而丰满了词的表现手法. 如:照水有情聊整鬓,倚栏无绪更兜鞋.眼边牵恨懒归来. --《涴溪沙》 再如; 想应妙舞清歌罢,又还对秋色嗟咨,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 --《一丛花》 前一首词写一少妇春困无聊,依柳怀人的情态.后一首词写阔别后的相思之情.自然而平实的描述,朴实真挚.令人回味无穷. 二、秦词凝炼、娴熟的语言技巧. 陈匪石曾评《踏莎行》说:"‘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表面写景.而怨诽之情寓焉.孤馆点出旅愁,馆已孤矣,春寒从而又闭之,凄苦之境,亦君门九重之叹.于是只闻杜鹃之声,而于声中,又俄而斜焉,俄而暮焉,则日坐愁城可知,不必写情而情自现矣"(《宋词举》).我以为"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充分体现了秦词的语言造诣. 孤独凄清的羁旅生活,时刻被"春寒"所侵袭.本就是"孤馆",加之"春寒",又一"闭"字,把"孤"与"寒"紧紧联在一起,真可谓"雪上加霜"了.这时太阳又偏偏落下去了,给孤身独影的词人,要添几多忧愁,几多凄凉!短短的两句,只十四个字,把作者的点点泪、声声恨于概其中.使读者如设身处地,便觉得作者有无边无垠的愁绪,比江,似海,无处倾诉.愁不尽,泪空流.下阙有"砌成此恨无重数"."恨"是人的情感,怎么能"砌"呢?似乎叫人不可想象.秦观用一动词"砌",很形象,使全句活起来了,扩大了读者思维空间.秦观是一位以"愁"字为基调的词人,文章的"愁"与"恨",有一种说法是国愁,还有一种说法是私愁,我以为读者如能全面分析作品,不难看出,这两种说法是相通的,词中没有什么豪壮言辞,就词理解,作者官职一眨再贬,萍寄他乡,想到过去的美好,那"鵷鹭同飞盖"是一去不复返了,与朋友的分手,情人的离别,无止境的党争,国恨、私恨交织在一起,就像无数的"恨"在一层一层地堆砌,永无止境.语言的凝炼,不愧为婉约派中的语言大师. 秦观语言的凝炼委婉,不仅仅是表现在《踏莎行》中,在其它作品中亦有表现,如: 流水落花无问处,只有飞云,冉冉来还去. --《蝶恋花》 又如: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 词中或抒情,或写景,亳不掩饰,不加浮夸,技巧纯熟,避免繁冗,读时引起联想,耐人玩味."杜鹃声里斜阳暮"中的"斜阳暮"尤其令人叫绝."斜阳"表示日将落;"暮"亦表示日落.乍一看,似乎是语病.有重复的嫌疑.其实不然.古人有诗曰:"明月皎夜光"."明""皎"、"光"都表示明亮,并不显得重复,常被后人引用.一声"斜阳暮",使人倍觉作者悲凄肠断,跌入"愁如海"的深渊了. 词的发展到了秦观生活的时代,大概有二百多年漫长的历史了.在这期间名家璀灿,如温庭筠、韦庄、冯延己、晏殊、晏几道、柳永、张先、苏轼,前后交相辉映,语言风格方面,日趋成熟,或凝炼、或凄婉、或流畅,各呈异彩.秦观正是博取众家的长处,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艺术特色.宋张先被称为"三影郎中",是因为他写出了"云破月来花弄影".仔细体味,正如。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小题1: 全词在构思上采取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2分):上阕写“行者” 离愁,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写“居者”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情景。 (分析3分)小题2: ①“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可谓炼字精品,既写出了时令特点,又把满眼春光写得凄楚动人。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③“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用叠字渲染出女性居者对男性行者的思念之深,离愁无限;④“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用对比、衬托手法,写出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将情景融为一体。 (选答一字和一句即可。找对字或句子给2分,分析出了句子的作用给4分,共6分) 小题1:。 3.对廉洁赞美的踏莎行古诗词只有这个 踏莎行 ·晏殊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掉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此词上片开始写送别场面,然后分别从居者、行者两方面写离情,一方面表现居者依依难舍,另一方面叙写行人不忍离去.下片单从居者方面写思念.因行者从水路乘船走,所以仍紧扣水波写.“只送平波远”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意境相同. 起二句,写饯别情依依.古人出行时祭祀路神,因称饯别宴会为“祖席”.“长亭”为送别之地.“离歌”与“别宴”同属一事,而“别宴”又与“祖席” 意同.此处不避重复,是为了强调送别的场面.“香尘”句,写刚分手时的情景:落花满地,尘土也带有芬芳的气息,已隔着漠漠的香尘,彼此还一再含情回顾.“回面”,虽未点明是“居人”还是“行人”,但可以想见双方都缱绻缠绵,不忍别去.四、五句从送者与行者分别写来,两相对照,令人尤难解颐.尽管在频频回望对方,总有不能再看到的时候.一个小树林,隔断了人的视线,那马儿也象了解“居人”的心意,仰首长嘶,而“行人”已乘船渐行渐远,终于随着江流的曲折而隐没不见了.马嘶、棹转,从侧面衬托出别情之深. 过片两句,写“居人”登上画阁,不禁黯然魂消,凭倚高楼,独自含愁极望,惟见江波映照着落日余辉,伸展向遥远的天边,徒令人增添别恨而已.居人登楼,只是惘惘离怀,有所不甘,并不必为了继续目送行舟.词语不粘不脱,有悠然远意.在时间上,下片与上片亦不一定紧密衔接,登楼极目,只是别后的情事,遥念行人,无时能已.句中“只送”二字,怨极恨极而又无可奈何,语言平易而意旨深曲.收二句“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写别后的思量,自上句“平波远”三字化出.抒情主人公放纵自己的想象,让此情随波而去,绕遍天涯.由眼前的渺渺平波,引出无穷无尽的离愁,意境本已深远,再以“天涯地角”补足之,则相思相望之情几趋极致. 此词写饯别相送及别后的怀思,均情景逼真,含蕴无尽.如一幅丹青妙手绘的春江送别图,令读者置身其间,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缱绻深情.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谓这首小词“足抵一篇《别赋》”,当非过誉. 踏莎行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红稀”、“绿遍”、“ 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见”这几个词却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从 “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这里虽写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富有生趣.“濛濛”、“乱扑”,极富动态感.“行人”二字,点醒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对室内景象的描写.着“藏”、“隔”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初夏嘉树繁阴之景与永昼闲静之状. “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在如此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逐渐融合在一起,分不清孰为香烟,孰为游丝了.“逐”、“转”二字,表面上是写动态,实际上却反托出整个室内的寂静.“逐”上着一“静”字,境界顿出.结拍“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跳开一笔,写到日暮酒醒梦觉之时,原来词人午间小饮,酒困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西斜的夕阳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落.这里点明“愁梦”,说明梦境与春愁有关.梦醒后斜阳仍照深院,遂生初 夏日长难以消遣之意. 前人评此词写景流丽.沈际飞在《草堂诗余正集》中说:“结‘深深’妙,着不得实字.”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进一步指出结句“更自神到”,道出了晏殊词写景的特点,即重其精神,不重其形迹. 4.关于踏莎行和忆秦娥的诗词,作者李白踏莎行,调名从唐韩韩翃诗句“踏莎行草过春溪”而来。 双调,五十八字,十句,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 起首四个四言句,前人多用对偶。 另有《转调踏莎行》,六十六字,上下片各四仄韵,是别格。 又名《喜朝天》、《柳长春》、《踏雪行》、《平阳兴》、《江南曲》、《芳心苦》、《芳洲泊》、《度新声》、《思牛女》、《惜余春》、《阳羡歌》、《晕眉山》;《踏云行》、《潇潇雨》等。 全唐诗 卷八百九十 卷890_10 【忆秦娥(一名秦楼月、碧云深、双荷叶)】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5.秦观诗词踏莎行作品原文如下:雾失楼台⑶,月迷津渡⑷,桃源望断无寻处⑸。 可堪孤馆闭春寒⑹,杜鹃声里斜阳暮⑺。驿寄梅花⑻,鱼传尺素⑼,砌成此恨无重数⑽。 郴江幸自绕郴山⑾,为谁流下潇湘去⑿?词句注释⑴踏莎行:词牌名。⑵郴(chēn)州:今属湖南。 ⑶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⑷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⑸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桃源: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 无寻处:找不到。⑹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 ⑺杜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⑻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⑼鱼传尺素: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另外,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 这里也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⑽砌:堆积。 无重数:数不尽。⑾郴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载:郴水在“州东一里,一名郴江,源发黄岑山,北流经此……下流会来水及自豹水入湘江。” 幸自:本自,本来是。⑿为谁流下潇湘去:为什么要流到潇湘去呢?意思是连郴江都耐不住寂寞何况人呢?为谁:为什么。 潇湘,潇水和湘水,是湖南境内的两条河流,合流后称湘江,又称潇湘。小结:1《踏莎行·郴州旅舍》是宋代词人秦观的作品。 此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作者初抵郴州之时。2作词背景:此词为作者绍圣四年(1097)作者因坐党籍连遭贬谪于郴州旅店所写。 当时作者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又贬横州,此词作于离郴前,元祐六年(1091年)七月,苏轼受到贾易的弹劾。秦观从苏轼处得知自己亦附带被劾,便立刻去找有关台谏官员疏通。 秦观的失态使得苏轼兄弟的政治操行遭到政敌的攻讦,而苏轼与秦观的关系也因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人认为,这首《踏莎行》的下阕,很可能是秦观在流放岁月中,通过同为苏门友人的黄庭坚,向苏轼所作的曲折表白。 3感情赏析: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下片由叙实开始,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全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