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诗经集传》 的名词解释,急,在线等啊甜蜜的肉肉你好! 你应该不是要找电子版的《诗经集传》原文吧,而是问北大04年古代文学硕士的专业卷第一题。 我们老师有讲评过这套。只要能简短答出作者是朱熹,著于南宋淳熙年间,再答点写作特色和主旨大意就得分了,毕竟只是个名词解释,写多了也啰嗦。 比如这样答“《诗经集传》朱熹据《诗集解》删改三次集大成的《诗经》说解评注,完成于南宋淳熙年间,宋刻20卷。解释了赋、比、兴,文字音义方面杂采毛、郑,间用齐、鲁、韩三家,以己意为取舍,弃〈诗序〉不用,开创训诂学新局面。” 就满分了哈。 值得一提的是那一年有个学长,本科时就很优秀,研究生跟的别的导师,现在好像在南京大学教书。 老师说他当时答得很出彩,除了按部就班的回答了朱熹版的,接着还答了北宋神宗时苏辙版《诗经集传》是朱熹版的基础,其书以对《诗》小序的品鉴尤为精妙。导师说该学长第一题的视野就决定了他专业高分。 另外朱子版成书时间现在学界尚有争议,一些教授认为不是淳熙四年丁酉(1177年),而是淳熙十三年(1186年),所以答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是最不会错的。 手都敲痛了,真心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别忘了采纳给分哈,谢谢。 2.《诗经集传》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属于哪个类部啊,急经部三 诗类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三 诗经集传 诗类 提要 臣等谨案:诗集传八卷,宋朱子撰。 宋志作二十卷,今本八卷,葢坊刻所并。朱子注易凡两易稿,其初著之易传,宋志著录,今已散佚不知其说之同异。 注诗亦两易稿,凡吕祖谦读诗记所称朱氏曰者,皆其初稾,其说全宗小序,后乃改从郑樵之说(臣案:朱子攻序用郑樵说见于语录,朱升以为用欧阳脩之说,误也),是为今本卷首。自序作于淳熈四年中,无一语斥小序,葢犹初稿。 序末时方辑诗传,是其证也。其注孟子,以柏舟为仁人不遇,作白鹿洞赋以子衿为刺学校之废。 周颂丰年篇小序辩说极言其误,而集传乃仍用小序说,前后不符,亦旧稿之删改未尽者也。杨慎丹铅録谓文公因吕成公大尊小序,遂尽变其说,虽臆度之词,或亦不无所因,欤自是以后,说诗者遂分攻序、宗序両家角立相争而终不能以偏废。 钦定诗经彚纂,虽以集传居先,而序说亦皆附录,允为持千古之平矣。旧本附诗序辩说於后,近时刋本皆删去。 郑元称毛公以序分冠诸篇,则毛公以前,序本自为一卷。隋志、唐志亦与毛诗各见,今已与辩说别著于录,兹不重载。 其间经文讹异,……葢五经之中,惟诗易读习者,十恒八九。故书坊刋板亦最夥,其辗转传讹亦为最甚,今悉厘正之,俾不失真。 至其音叶,朱子初用吴棫诗补音(案棫诗补音与所作韵补为两书,书录解题所载甚明,经义考合为一书,悞也)。其孙鉴又意为増损,颇多舛迕,史荣作风雅遗音已详辩之,兹不具论焉。 乾隆四十二年十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校官臣陆费墀。 3.《诗经集传》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属于哪个类部啊,急经部三 诗类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三 诗经集传 诗类 提要 臣等谨案:诗集传八卷,宋朱子撰。宋志作二十卷,今本八卷,葢坊刻所并。朱子注易凡两易稿,其初著之易传,宋志著录,今已散佚不知其说之同异。注诗亦两易稿,凡吕祖谦读诗记所称朱氏曰者,皆其初稾,其说全宗小序,后乃改从郑樵之说(臣案:朱子攻序用郑樵说见于语录,朱升以为用欧阳脩之说,误也),是为今本卷首。自序作于淳熈四年中,无一语斥小序,葢犹初稿。序末时方辑诗传,是其证也。其注孟子,以柏舟为仁人不遇,作白鹿洞赋以子衿为刺学校之废。周颂丰年篇小序辩说极言其误,而集传乃仍用小序说,前后不符,亦旧稿之删改未尽者也。杨慎丹铅録谓文公因吕成公大尊小序,遂尽变其说,虽臆度之词,或亦不无所因,欤自是以后,说诗者遂分攻序、宗序両家角立相争而终不能以偏废。 钦定诗经彚纂,虽以集传居先,而序说亦皆附录,允为持千古之平矣。旧本附诗序辩说於后,近时刋本皆删去。郑元称毛公以序分冠诸篇,则毛公以前,序本自为一卷。隋志、唐志亦与毛诗各见,今已与辩说别著于录,兹不重载。其间经文讹异,……葢五经之中,惟诗易读习者,十恒八九。故书坊刋板亦最夥,其辗转传讹亦为最甚,今悉厘正之,俾不失真。至其音叶,朱子初用吴棫诗补音(案棫诗补音与所作韵补为两书,书录解题所载甚明,经义考合为一书,悞也)。其孙鉴又意为増损,颇多舛迕,史荣作风雅遗音已详辩之,兹不具论焉。乾隆四十二年十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校官臣陆费墀 4.那些人注释过《诗经》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 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 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毛诗最古的注释是毛亨撰的毛诗诂训传,后加郑玄笺,孔颖达疏,这就是现在十三经注疏中的毛诗正义。 这是毛诗的基本注释。他注太多,可以选读清陈启源撰毛诗稽古编,清傅恒等撰诗义折中,明陈第撰毛诗古音考,吴陆玑撰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日本竹添光鸿撰毛诗会笺。 其他找到的还有: 宋 朱熹 《诗经集传》清代研究《毛传》(《毛诗诂训传》的简称。为汉人训释《诗经》之作。) 著名的有陈奂的《诗毛氏传疏》和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 5.《康熙字典》中的《疏》、《注》、《传》,具体都是指代什么《康熙字典》中“疏”是会意字,“注”是对前文的注解,“传”是古籍的注释体例。 疏是会意字,在篆文中由㐬(tū)和疋(shū)组成,疋也表声。疏本意指清除阻塞,使畅通。 引申为分散,又引申指稀,再引申指关系远。人与事的关系远就是生疏、不熟悉,人与人之间关系远就是疏远,距离大就是不细密于是引申为粗疏。 疏还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 传,是一种文体格式。 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其它的还有注、笺、正义、诠、义疏、义训。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 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详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 注,训诂学术语。 也作“注”。注释经籍的一种体例。 注,取义于灌注。文义艰深,必解释而后明,犹水道阻塞,必灌注而后通。 转、注、疏都是训诂学专用的术语。 扩展资料: 训诂的具体方式分为以下三类: 1、“形训”:就是通过文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解释字(词)义,即拿词形来解释词义叫做形训。 2、“音训”: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叫做音训。 3、“义训”:直接说明词的含义,叫义训。 “义训”又细分为三种(即直训、转训、陈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康熙字典》 百度百科—训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