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1)婉约(1分) (2)暮春时节,落红阵阵,有的飘零岸上,有的落入水中,殊为人怜惜;写燕子惜花,同时也是将诗人怜惜美好事物的心情反映出来。 (3分) (3 起首二句,不说燕子而仅以“呢喃”二字,从声音上画其特点;三四句用“蹴水忙”三字,写燕子之神,活画了一幅飞燕闹春图;五六句写柳絮在风中飞来飞去,正好烘托出燕子在空中飞翔的优美姿态;结尾句中的“衔”正是燕子的动作。(2分)全文在似与不似之间,取其神,不取其貌,用烘托、陪衬的手法,写燕子所处的环境、声音、体态等。 (2分) 解析: 无。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小题1:前两句交代了词人当时的处境,为全词定下了苦闷的情感基调。 (2分)“谪宦”和“无屋买”点明被贬的境遇,(1分)“残僧”和“野寺”画出了寺庙的偏僻荒凉。(1分)如此残破不堪而词人还得与之相依为命,足见其命运、境遇的凄惨。 (1分)小题2:幽禽(写杜鹃也可)。(2分)作者曾试图遁入醉乡以遣岁月,但不知因为何事,幽禽(杜鹃)来到耳边苦苦啼叫,而且愈啼愈悲,实是借鸟的悲啼来显示自己的悲苦心境。 (2分)青山尽管无限美好,但杜鹃仍啼道:“不如归去!”词人巧妙地抓住一个悲啼的“幽禽”来抒写自己的心曲。(2分)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结构技巧的作用。 答题时应先从整体考虑,也就是为全词定下了怎样的基调,然后结合句子再分析具体作用。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中重点意象的欣赏。 鉴赏时要抓住后诗句“苦来醉耳边啼? 月斜西院愈声悲”来体会,尤其是“悲”字,然后再考虑诗人情感。 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恨别杜甫(1)①思乡恋亲之情(思家忆弟的深情)。 ②感时忧国,渴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之情。③年岁老大,漂零憔悴的悲凉和凄苦。 (2)①细节描写。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 诗人通过这种“宵立昼眠”的反常行为和坐立不安的举动,委婉曲折地表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 ②互文。 “思家”、“忆弟”为互文。清宵月夜,坐立不安;白昼看云,倦极而眠。 这种夜醒昼眠的反常举动皆因“思家”“忆弟”所致。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思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 ③对偶。“思家”对“忆弟”,“步月”对“看云”,“清宵立”对“白日眠”,对仗工整,平仄谐和,突出坐卧不宁情状,委婉曲折地表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 (答出一种即可)。 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小题1:①上阕前两句描写了枫林、晚烟、鸥汀这些意象。 (1分)作者用枫林、晚烟、鸥汀这些意象营造了深秋时节傍晚时分凄凉冷清的意境,(2分)表现了诗人漂泊的愁苦和对故乡的思念。(2分)小题2:①国破家亡,漂泊无依,自己只能过隐居生活。 “二十年来,无家种竹”说明国破家亡之后,自己多年四处漂泊,“犹借竹为名”表明最终只能无奈隐居。(2分)②时光飞逝,青春消逝,自己已经垂垂老矣。 “春风未了秋风到”,以季节的变换,象征了青春消逝,暮年早临。(2分)③对世俗之事已经淡漠、麻木。 “老去万缘轻”,写作者已经把世俗之事看轻看淡,所以沉浸于自己的隐居生活之中。(2分)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 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